https://mp.weixin.qq.com/s/3BO7vKoCfSkr-SdQia77YA

网上老有人对百度冷嘲热讽,「狗都不用」啥的,结果一看AI产品数据,人家基本盘稳得一批,悄无声息地霸占着榜单,猥琐发育得还挺好。说明沉默的大多数可能才有你要的真需求,嘴上咋呼的未必靠谱,何况还有一大波“嘴上说一套,实际用一套”。
有人盯着模型参数、开源闭源吵得欢,但真到用AI的时候,可能压根不在乎这些。比如,学生党不会管文库用的什么模型,他们只想要个能抄的PPT模板;家长也不会管Agent咋实现的,只要能帮娃搞定手抄报就行。




看我昨天这篇:
很多有意思的案例,可能就是解决了一个对应人群救急问题,比如之前我在百度文库上花钱,就是我家娃要弄什么假期生活ppt,想找个现成的模板「临时抱佛脚」。
咱们琢磨下,什么人遇到各种“火烧眉毛”时刻会比较多?答案其实就是需求和目标人群啊。拿百度文库这种举例,
学生党(尤其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比如作业deadline(临时需要模板、范文或参考资料),考试突击(需复习资料、题库或答案解析),各种活动(缺灵感或素材,急找现成案例)
职场新人(尤其刚入职或基层员工):比如老板临时任务(被要求做个PPT、写份报告、整理数据,但自己没经验,只能找模板或范文),行业知识空白(刚入行,对专业术语、流程不熟,急需现成资料补课),会议救场(时间紧迫,网上找现成内容改改就上)
学生家长:比如孩子作业/活动(老师要求交个手抄报、科学实验报告,家长得帮忙找素材或模板),辅导难题(孩子数学题不会、作文没思路,家长自己也抓瞎,急需答案或范文),学校要求突袭(突然通知要准备什么亲子活动、表演,家长得快速搞定道具或方案)
当然每个人生活中也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普通人没经验,只能靠现成资源快速应对。
这不就是「有用」么,帮用户解决“火烧眉毛”的痛点。不是炫技、堆功能,而是能让用户在关键时刻喊你是“救命神器”的。
「新的体验,可能就是新的产品」,这句话说的“新的体验”,也许就是“好用”带来的惊喜感。这种“好用”不只是优化流程,而是重塑了创作方式,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一样,但结果都是让用户觉得“哇,这玩意儿真顺手”的体验。
「一键生成」,四个字就是让普通人也可以很轻松的执行看上去很复杂的任务。
比如像上面提到的lovart这种,批量,自动化分分钟收获一套马上能用的表情包。也就是这种类型的相对于原来那种有门槛的割裂式的操作,简直就是流水线般丝滑。
那么我对于现在好用的AI工具的定义就是这样的:
直观简单(像聊天一样操作)、智能适配(懂你需求,自动优化)、无缝流畅(一站式搞定,跨场景丝滑)。
如果这个玩意儿有用,还好用,离用户「经常用」就非常近了,主要还是高频场景,起码对于用户偶尔拿来“救火”的,你做的再好,也没办法说「经常用」啊。
能让你经常用的,甚至愿意花钱的产品有哪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多的。
有用是基础,解决核心痛点(救急、提效)。
好用是加分项,降低上手成本(傻瓜式操作、丝滑体验)。
经常用是终极目标,靠高频场景和习惯养成(嵌入日常、不可替代)。
对于我们这种个体户来说,就得先从“有用”入手了,找准一个细分人群的“火烧眉毛”场景,做出一个简单好用的工具,再逐步优化体验、拓展场景,才能慢慢走向“经常用”。
最近有些懈怠了,后面争取每天发一个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