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4J9qqG4uI-UAoFVGpr62vA
「技术并非中立的工具,而是一种“座架”(Gestell),一种对世界的强制性框定 –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毫无意外的,必然是各种炸裂体测评文章涌现,以至于你面对这种标题,都很难去判断真牛逼还是夸大其词。翻了很多内容,googol这波操作,确实给了我很多碎碎念空间。小团队的生存,本质上是一场与宿命的博弈。而这个宿命大概率是大厂来决定的。大厂的资源优势(算力、数据、资本)几乎是压倒性的。它们今天在大模型上更新一个0.1版本,就能把你小团队昨天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产品碾得渣都不剩。两年前是这么个意思,两年后更是这样,甚至更要命。因为现在的 AI 用户需求从“炫酷”转向“实用”。更残酷的是,小团队的创新,往往只是为大厂探路。看到有人说“xx”比其他工具体验好“那么一丝”,愿意为这份“尊重”买单。但这种“尊重”有多脆弱?你看看老罗的锤子手机就知道了,打嘴炮的太多了,真金白银的时候更多的人是白嫖优先。但有意思的是,一切又真的是如同加缪眼里的世界,是荒诞的。小团队的努力,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明知石头会滚下来,却不得不继续推。这种宿命感,来源于大厂对技术规则的绝对支配——它们不仅决定市场方向,甚至决定创新的生死。小团队的创新,注定要陷入一种循环——找到死角、创造价值、被碾压、再找新死角。同样的「荒诞并不在于人的处境,而在于人对处境的觉醒」,小团队的觉醒,或许在于承认这种宿命的同时在宿命中寻找意义。大厂决定规则,但规则之外,仍有微小的缝隙。那些大厂不屑的边角料,那些被忽视的情感连接,都是小团队可以争取的微光。我的策略——低成本、快节奏、找死角、充分利用信息差——本质上是对这种宿命的抗争:我可以在规则的缝隙中,哪怕只是短暂地证明自己的存在过。用户对 AI 的复杂情绪,同样反映了技术浪潮的宿命。咱得承认,这才不到一半的2025年,AI 产品多到让人麻木,荒诞的是,它们本身也是因为那几个大模型的更新太快。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无数普通人,被自媒体和测评裹挟着追逐新品,还没搞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却得了“错失恐惧症”,一种“不用最新AI你就落伍”的焦虑。「你以为自己在用 AI 解决问题,但实际上,AI 的推荐、算法、甚至测评内容,可能已经在无形中框定了你的需求。」我更建议,咱以后只关注那几个头部大厂(大模型)的产品。因为你用得多了,其他工具大多是这些模型的“皮肤”或流程优化,这些完全可以放一放,慢一点就慢一点吧。这类东西你看多了,回过头你会发现自己不过是一只“小白鼠”罢了,你抱着那篇kol那篇「xx太强了,一定要试试」的文章去的,但实际用下来,可能只是多了一个花哨的功能,离解决核心需求还差得远。用户在 FOMO 中迷失,开发者在宿命中挣扎,大厂在规模化中忽视意义。你用 AI 做什么?它是否真的解决你的问题?让你更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是只是让你更深地陷入“工具依赖”?也许,真正的解法,是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AI 只是工具,不是答案。普通用户没必要追逐所有新品,搞清楚头部模型的能力边界和自己的核心需求就够了。我们太容易被一句所谓的好奇心带着走了。AI 似乎让一切变得更容易了,比如内容生产门槛无限降低,低到随便一句话就能创造以前专业人士才能生产的东西,但价值在哪里?就像有人在后台跟我说,现在看到吉卜力的图片就真多腻了。也就是说AI 让“能力”无限放大(人人都可以随便出吉卜力动画),但人类的“意义”(吉卜力动画)却在缩小。神笔(AI)只是工具,马良的牛逼在于他用画笔表达了对世界的理解和关怀。AI可以帮你生成一幅画、一篇文章甚至一部动画,但它无法替你回答“为什么要做这个?”用户和开发者都需要回归到意义的追问:我创造的内容是为了表达什么?解决了谁的问题?
https://mp.weixin.qq.com/s/4J9qqG4uI-UAoFVGpr62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