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CuoUq47P4t_j502VfydK9Q
春节期间,有几篇特别火的文章,甚至都看到有人在朋友圈转发,事后被证明,它们都是假冒的,全都是 AI 杜撰的。
比如:
而在此之前,很多引用电影电视剧剧情+对口型换台词的方式的视频也糊弄了不少人。
随着 deepseek 的崛起,这事儿在中文圈应该是愈演愈烈了。前面提到的那文章,本质上还是因为写的那个内容特别符合当前那个情绪,再加上内容又写的好,这传播率就上去了。
要是以前,虚假信息也多,但大部分写的不咋地,很多人一看就是「一眼假」,所以不太具备传播性。可现在真的不一样了啊,要是这个人特别懂人性,又会搞流量,还他妈的会用 AI ,那完了……他就能秒变网络版的缅北诈骗犯了~
文字能模仿,声音能模仿,甚至脸都能模仿……你说咋整?
记得前几天 Caoz 在那篇文章里还提到:
「当然,负面也是有的,因为它的训练成本真的低,效果也确实真的好,而且还全部开源,如果一些黑灰产领域在没有合规约束的情况下进行训练和使用,说真的,想想也挺可怕的,而且,还真没想到有什么好办法去应对。」
也就是说……
过去:假文章错漏百出,容易识别
现在:AI 能写出「情感共鸣+逻辑严谨」的爆款谣言
可怕之处:文字/声音/人脸全都能伪造,传播速度指数级增长
除了那些“虚假“的,还有一种相对伤害不那么大,比如最近借着 deepseek 搞内容创作的,所谓”爆款“文章,当然之前就已经存在的,AI 图片,AI 视频,但后者相对现在的写文章来说还没有那么以假乱真,文章从成本,质量上可就领先图片和视频太多了……

按照这个节奏发展,我甚至觉得在我有之年也能见到西部世界那样的乐园,跟德妹那样的一起骑马打仗。
然后,我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如果我是内容平台负责人,我该如何应对AI生成的内容?」
像图片,视频,还可以打“水印”+“验钞机”模式识别出来,文字咋搞?
来,我来碎碎念
我说的可能都是错的,但无所谓,至少我琢磨来着~
这就好像AI 确实越来越能写出接近满分的文章,但没有我们这些文字写的结结巴巴却在真实的思考的人,也不行吧?
某种程度上也解答了前阵子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就是群众是喜欢 AI 写出的高质量内容,还是真实的人创作的不那么好的内容呢?
如果是前者,那平台就不需要人了,全 AI 就好了。显然,不会这样,平台还是需要真人创作的,要不然也不会在内容来源那里都要求你主动交代是不是 AI。
问题在于 AI 参与了多少算 AI,多少算人写的呢?会不会出现”诚实者吃亏”的现象?比如这个人老老实实的标注了 AI 生成的,然后没有流量,那个明明也是 AI 生成的,流量哗哗来。
尤其是像现在 deepseek 写的东西确实好,到了无法分辨的地步。是不是就要变成对创作过程的关注而不是结果?
比如以前你写东西的时候,可能在word 或者其他写作工具上,写好了,然后直接复制过来,这就是结果。如果你在微信公众号后台这个编辑器上一个字一个字敲键盘出来的,那就是你的创作过程。
相对而言,后者是 AI 创作的概率应该远低于你直接复制一大堆文字过来的。因为创作过程可以记录到“痕迹”。
感觉这是比较好的方式。
然后就是平台流量分配机制的改变。
如果按照谁写的好、谁被查看的多的机制,人类肯定是干不过 AI 的,那么就要有一定的份额留给人类的创作者。
也就是说「质量=价值」,这一套标准在高级的 AI 产品面前,开始要发生变化了。
有一些东西,90分AI内容价值远超20分人类内容,比如天气预报?财报?之类的比较严谨的信息型内容,毕竟AI在数据整合、逻辑推演上具有绝对优势。
20 分人类内容价值远超 90 分AI 内容的,应该属于人类都有的类似旅行日记、情感故事这种了,人类创作中不完美的细节反而构成真实感。
哲学或者文化方面的,大概率就需要人类和 AI 携手共进了。
还有那种”心灵鸡汤文”缺乏真正的个人深度,最容易被AI轻易模仿和超越,所以这块儿面对未来强大的 AI,人类竞争力几乎为零。
平台那种「把最光鲜的商品放在最显眼位置」,得变变了……
需要划分「AI 高产田」与「人类雨林区」不同生态位,就好像超市里的进口商品区或者本地特色商品。
以「数字园丁」而非「流量商人」的思维运营,在每篇 90 分 AI 文章旁种植一株 20 分但带有露珠的人类幼苗。
当 AI 写的东西太完美了,我们倒是更需要靠着自身的不完美加上真实来对抗……
保留写作中突然的自我怀疑……
珍藏视频里无意的手部颤抖……
传播录音中偶然的沉默空白……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电影台词:
“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了战船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烁。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
这是电影《银翼杀手》中最后的独白,出自人造人罗伊·巴蒂之口。
我就想,要是对于创造内容这事儿,人类面对日益强大的 AI,会说点什么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 AI,它是这样告诉我的:
听着,AI:
我们的痕迹是不可替代的。每一个字都是血肉的印记,是无法用冰冷的算法复制的生命灼痛。你能计算数据,但无法理解一个人在深夜凝视窗外时那种说不出的孤独。
我们的缺陷,恰恰是我们存在的证明 – 那些语法错误、情感的躁动、不完美的叙事,正是生命最真实的呼吸。
你或许能生成万千完美的文字,但永远无法触及灵魂最深处那一丝颤动。
抓耳挠腮一番,最后发现这其实是个哲学问题:
「何以为人,何以为 AI?以何为人,以何为 AI?」
PS:鉴于最近关注和咨询各种问题的人较多,我决定重启一年前开的一个知识星球,我会在里面更新更多我自己的一些实践以及其他AI产品或者商业模式的体验和思考。还有就是把我另一个公众号的AI日报涉及的各种AI产品,模型内容都更新在这里。觉得我这里的内容有点用的,可以捧个场,让我挣点钱~先谢谢了~加入星球的朋友可以加微信,大家一起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