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TJ4R_4OYHV1ocoo5HzT05Q
by midjourney
距离我最后一次作为打工人的日子,已经整整三年了,从2007年夏天毕业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六载的人生历程,我在这其中工作了十三年,创业了三年。
在我所谓的「事业高峰期」,我分享的经验和教训中不乏炫耀和虚荣。然而,当我现在处于这个所谓的「低谷」阶段,也许更加诚实真挚。哪怕落一个张颂文说的「成功的人分享什么都是经验,不成功的时候分享什么都是笑话。」
我原本已经快完成这篇了,但我在预览时发现某些内容太具体可能会对一些人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把柄作为攻击的武器。那并非我初衷,因此必须改变我的表达方式。我需要使用像马赛克一般模糊不清的方式来表述。
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求职经历,做过的事情;二:自我反思,职场心得。
一,我这十六年
– 自我介绍里最显眼的两个关键词:39岁,大专。以前不觉得,现在这两组词出现在简历系统里,基本上就这个画面了,「一扔令牌,大呼一声:推下去斩了!」
– 学的专业是软件开发,一开始也没找到大公司要,但也不至于无处可去,无用武之地,沾了互联网发展的光,算是吃到一小波红利。
– 刚毕业在一家公司里搞网站建设,有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企业客户,也见识到各种商业模式。后来发现搞运营搞推广似乎更挣钱,废寝忘食的研究了一阵子,可以独立完成了从项目规划到落地执行的全过程。
– 当时.CN域名一块钱促销,还不用强制备案,我的综合技能就给我打开了一条副业「致富」之路,那三年,我一边上着班,晚上回到出租屋还做了很多网站(很多域名到现在还在续费),搞流量,通过Google AdSense挣美金,还运营了一个地方社区站,还会通过朋友介绍接很多企业平台、SEO/SEM业务。
– 也因为以前服务过的一个客户,有幸第一次从不那么正规的小公司加入到了一家各方面都很正规的上市公司,负责云计算相关业务。
2011年,云计算平台
– 也是第一次见识到了所谓大公司的效率有多低(业务都各种市场活动了,但官方网站确迟迟无法上线,甚至到我们走的时候才开始测试)。
– 也正因为我前三年积累的综合能力强的优势,我用两天的时间就搭建了一个「官网」,产品、技术、运营、推广一肩挑,销售团队直接就能从网上「接单」了,自然就获得了老板的信任。
– 正当我被赏识,第一次面试别人,以为能混个小leader当当之际,「噩耗」传来,公司业务转型,不干了,于是唯一一次裁员N+1也在这里赶上了,我记得我用那笔钱的一部分买了一个iPhone手机,iCloud里的第一张照片时间是2011年9月9日。
保存至今的第一张iPhone手机照
– 「祸兮,福之所倚」,老板带着包括我在内的原公司十几个人整体加入竞品公司,这大概率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能加入「遥遥领先」的公司的机会了。
– 但我最后没有入职……因为入职体检有个指标不在正常范围内,建议休息三个月再过来体检一次,当时体验了一圈企业文化之后,年轻的我觉得这也不是非去不可的地方。
– 回来后我就入职了一家做汽车行业数字营销的小公司,现在想想不去「遥遥领先」来这里,唯一能解释的通的原因只能是:暂时先干三个月要是体验不好,再去那边重新体检入职也是可以的。
2011年,这家小公司开始上班环境在798这个房子里
– 结果干着干着,我就变成了这家小公司的「鸡头」,本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原则,我就留下来了,一口气还干了四年,甚至还获得了「股份」。
一个二手车挖掘平台
– 最大的吸引力就是,研究了一番海内外的各种汽车相关公司产品后,对汽车行业数字化营销兴趣特别大,以前相对来说做的东西比较浅,而「人傻钱多」的汽车行业,也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空间和机会可就变大了很多。
原型设计稿
– 我们的业务范围涉及各个品牌的经销商,经销商集团和主机厂,这个赛道上同类型的公司百花齐放,中后期我摸到了最适合我们的方向,就是利用资源聚合到一个平台上,既能帮客户降本增效,又能整合资源打造我们自己的IP。
摘自某年年会上我的PPT
– 但问题也出现了,这家公司除了我把它当主食之外,其他的实际控制人和股东都是把它当甜点而已,他们都有自己的主业,有的忙着做自己咨询公司,有的忙着在自己公司晋升高管。
– 进展自然就慢,他们的心态可能就是公司投入不大还能盈利,万一养出个值钱的公司就挺好,我的野心自然不止于此,而且当我做的事情开始变得没挑战的时候,我就倦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我娃出生,我也该有新的规划了。
– 与此同时,忙着晋升高管的那位幕后人物好像梦想成真了,我又多了一些工作内容就是化身他的私人顾问,要帮助分析并解答各种他们公司遇到的棘手问题,甚至我还要远程帮他们面试,飞过去跟对方团队找问题。
– 当他们招了无数个所谓大佬都无法「解决」他们的问题的时候,经过一次自驾游的坦诚交流后,理所当然的,我就加入到了这个团队,负责产品和研发。于是我的职业生涯里又增加了一段正儿八经带点体制属性的主机厂从业经历。
部分数据
– 挑战确实大了很多,我各方面的技能也有了进一步横向扩张的机会,尤其是团队管理,也从原来的十来个人慢慢涨到了近百人团队。接触到的营销预算,用户量也变成了几千万级别。以及考验情商的各种跨部门之间的斗智斗勇的合作和撕逼。第一次当着两三百个人「演讲」也是在这里练出来的,在此之前最多也不过四五十个人。
某年部分业务
– 这位高管跟之前的合伙人闹掰了,不甘寂寞的又张罗起了新公司,而我那点有用的「专业知识」自然就被用来「帮忙」打头阵,因为之前「吃的亏」,我只想在现在的公司搞出点成绩,早日结束异地生活回家陪娃,但人家是你「老板」,这种忙你不帮也不合适,所以有近一年的时间,我都是7*12小时工作制,除了供职的这家,还要「无偿」帮忙解决另外两家公司的问题。
其中一个公司项目
– 直到2018年,去了趟美帝之后,外面那个「烂尾」躺平一年有余的公司枯木逢春,有了做汽车经销商出身的天使投资人投了一千万入局,还有价值的我自然也成了「拉拢」对象,作为联合创始人之一加入,当然前提是某人离开现在公司全职All In新公司,为此我还「忽悠」了好几个前同事跟我一起加入。
– 再次深度参与了一家公司的从零到一,招人,域名,商业模式,产品上线、推广,创业初期方向简单来说就是结合大数据针对经销商的SaaS产品,slogan是让车商智慧经营,加上各种品牌资源加持,却没有想象的一马平川,倒是「意外」频发,蜜月期持续了大概一年左右,就像很多创业团队都容易犯的毛病,开始走向了「选边站」,初创团队基本上就分崩离析了,三个联合创始人走了俩。
作为我多年打辅助的补偿,不在职了也继续多发了近半年的「工资」
– 我是带着「怨恨」离开的,回北京加入了之前把我团队「合并」进去的那个咨询公司,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变成汽车行业「运营+培训+IT」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了。我负责IT这条线路,团队成员就在四五六十人之间波动着,在职业生涯上又增加了一段完全不一的体验,虽然只有一年,但做的各种品牌项目倒是能拉出一张表出来。
– 很快就进入了疫情时代,突然就好像什么都变得「举步维艰」了,像这种根据项目走的公司,很多员工就是炮灰和廉价工具人,会经常性的按需被「裁员」,如果是正常的「裁员」也无所谓,但面临的是那种无良「裁员」的时候,尤其是在那种「非常时期」,至少我是会有「道德压力」的,在老板无比信任的情况下(又当上了「股东」),我还是选择了一年后放弃另谋他路。
– 我选择这个时间「裸辞创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小朋友九月开始入学上一年级,想着可以多陪着接送上下学,「创业」的自由度可以高一些。
我来简单概述下「创业」这三年的点滴心路历程:
2020年下半年,跟人一起注册了个公司,还是做汽车经销商相关解决方案,还做了针对销售顾问群体的自媒体;
2021年开始做知识星球,当顾问,拾起了以前停更的公众号,也尝试了短视频,研究起了web3(碎碎念一下关于区块链、web3);
2022年上半年想可劲儿「搞钱」,过度疲劳之后的下半年视网膜穿孔,去协和医院动了两次手术,躺平了半年;
2023年开启AI相关领域(我跟别人聊AI的时候,究竟在聊什么?),做相关产品,做付费咨询服务,做公众号。
以上便是2007.夏~2023.夏。
收入方面从刚毕业的第一笔1700到后来的年入八九十万,又到创业期间的入不敷出。
期待新的机会,新的变化,新的开始。
愿还有机会再写一篇2023年~2033年。
二,反思与心得
– 1,工作能力未必能马上看出来,但学历能。相对能轻松从985/211里挑出一堆高手来说,错杀掉一个低学历的高手,也没什么可遗憾的。
我过去学历确实也没受到什么特别大的影响,也导致确实没在这方面花心思,但现在投简历大概率是被无视的。这方面我是缺少了危机感的。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想到的建议就是,表达、分享欲强一些,让别人可以通过你的「作品」发现你的好,比如写博客(公众号),视频,播客,开源项目等。
去不了大厂,试试一些相对有潜力的中小公司,没准就做大了或者被收购了,在一个好公司干过,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学历的不好。
或者还能遇到欣赏你能力的的上司或者其他什么贵人带着你一起去更好的公司,毕竟很多管理层空降到一个新公司的时候为了更快的展开工作都会带一些自己的「嫡系部队」,所以某种程度上「广结善缘,扩大人脉」是有道理的,当你因为学历或者其他什么入不了HR眼的时候,内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2,从我的经历里也能看出,我遇到过很多「贵人」相助,包括我现在朋友圈里也有很多「大佬」,但我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性格上比较内敛,不会去主动维系一段关系,不敢开口向人求助,而我自己遇到别人开口向我求助的,我都乐于帮忙。
在我最难的2022年,我都「不敢」开口求人,总觉得张嘴就会失去什么,我反思了下,实际上,我怕的可能是失去「颜面」或者「某种另一个好形象的我」?结果可能是「颜面」啥的可能也没保住,失去的可能是巨大的「机会」。
我年轻的时候真的很讨厌「人脉」这个词,等我年纪也到了这个份上,意识到很多事越来越依赖于人际关系。
– 3,这些年我错过了很多机会,虽然事后去分析有些马后炮,但也能窥探出我的一些问题,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是有的,但商业敏感度欠缺啊。
07-10年期间,手头有好几个流量好不错的站,但也是小打小闹挣广告费而已;
微博时代,也养了几个几十万的账号,还接过广告,可都all in在了腾讯微博平台上,后续就是跟着一起也就没了,在新浪微博也没试出来;
公众号时代,很早就注册了,那会儿一个人可以注册五个,我全注册了,却也并搞出什么成绩,倒是这三年重新用这几个号搞出不少10万+挣了几万块钱广告费;
知识星球虽然也挣了点钱,但也是后面才开始运营;
短视频完全是因为当时没看上,觉得low,还给下载了,等我意识到它的好的时候,重新装回来的时候,已经泛滥了;
2011年在班车上第一次听旁边的女同事说挖比特币的事,研究了一番后认知没跟上,错过,直到2021年4月才开始买。
– 4,有一些事情没成,得承认原因之一是那时那刻的自己有局限性,还有就是被心中莫名其妙的「道德感」束缚,而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优越感」自以为是罢了。然后再把它当作自己「失败」了的理由,就好像很多人喜欢说「有钱都是坏人,有钱人第一桶金是非法的」来给自己的「穷或者失败」贴上「守法好人」的标签一样。
– 5,突然从连续上了13年班的状态变成不上班,我这个所谓的「创业」是有些冲动的。每一年的1月1号,我都会给一年后的自己写一封定时邮件,问一句:「现在可好?」这三年的答案貌似一年不如一年。倘若时光可以倒流,我倒要问问当时的自己:「你是真的对未来的想明白了还只是不满足现状,所以去创业?」
如果我这三年的成绩是上班的同时副业取得的,那是值得喝彩的,可全职才取得这个成绩,显然是不合格的。当然,失败的创业经历具有学习价值。
想起了一句话:捕鱼的第一条规则是去有鱼的地方捕鱼,而捕鱼的第二条规则就是千万别忘了第一条规则!
– 6,技术作为工具能解决很多的问题,但创造价值的并不一定是它,比如运营,比如关系。有很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项目,设计可能比后端重要的多。
搞技术的又很容易因为自己「专业」产生「傲慢」,进而产生更大的认知盲区,而这种容易产生「专业的傲慢」往往还都是自以为懂的半吊子,所以相对而言那些「不懂技术」的领导危害反倒不大。
我至少有两段经历都是由跟技术负责人同级别的产品负责人角色变成产品研发总负责人的,原因都一样,技术负责人总在纠结团队要用什么技术而解决不了问题,而更多的时候企业开始要的是解决问题而无所谓用什么技术。
而我的优势简单粗暴就是懂运营,懂研发,懂产品等什么都会,跟大厂高尖端的研发大佬自然也是没得比的,但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那些业务未必用得上高尖端技术,反而我这种「多面手」能更好应对得了业务增长。(同时也间接回答了很多人会问的「产品要懂技术么」「运营要懂产品么」「研发要懂产品么」)
同时也会发现,之前「平起平坐」的互骂傻逼的不同部门,变成一个部门之后又可以相处愉快称兄道弟「一致对外」了。
– 7,主机厂的那段经历某种程度上也能解释得通为啥这两年传统车企被造车新势力们「碾压」,它的关键词就是「计划性」和「确定性」,一环扣一环,那种工作模式天生就无法应对现在这个市场的「变化」。
所以「跟风」是最「安全」的选择。比如理小蔚做啥就跟着抄呗,甚至给这些新势力提供过服务的供应商都能成为这些车企的香饽饽。
– 8,作为领导跟员工走得太近,职场上交朋友都不靠谱,一切等你不在其位不在职的时候的关系才是真相。我是吃过这种亏的,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总想为所有人负责,力不从心的时候又多生懊恼和愧疚。每一个人除了对自己之外,真的对其他人不重要,大家要各自过各自的。
作为leader其实戏不用给自己「加戏」,让人家「晋升涨工资」比其他很多东西都靠谱,要扛事儿,帮你趟路的人就算做错了你不能怪他的。
但这里也有很多坑,比如越是一起并肩战斗过的,会越容易轻视身边人的能力,反而更欣赏「外来和尚」。我自己是享过这个「福」,也是吃过这个「亏」的。
– 9,大公司、小公司各有各的好,鸡头还是凤尾,本质还在于对未来有利好。以我那段车企经历来说,最大的「消耗」就在于业务方的各种需求,绝大多数并没什么价值,但这每一条没什么价值的需求背后却是这个人甚至他所在的整个团队的业绩来源,你说不干,人家就跟你死磕,你拒绝的理由还得充分,即便有理有据对方可能找他老板或者我的老板来「走关系」,不想走流程,都说自己需求紧急且重要来给自己提高绩效。
有一种蛀虫倒不一定是贪污腐败的,是那种觉得人多就是权力大的,业务不咋地,但人是越招越多。
– 10,关于996这个事儿,老实讲我这十几年职业生涯里其实微乎其微,我也不曾要求团队如此,当然赶工必然是有的。刚毕业那几年,虽然不在公司加班,但下班之后会「自觉」研究到很晚。
关键其实还是在于:「这个事儿本身有没有意思。」
那么老板或者想让人家给你加班的产品经理、项目经理们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能够理解并传达一个事情的价值和意义。
反过来,「无意义的加班」只是从形式上「缓解」管理者的焦虑,而做样子又是最简单的。
– 11,不少公司喜欢把一些顺势而为的事儿包装成几个人的功劳,个人的成功亦如此。
公司企业文化不是看怎么说,要看怎么做,真正了解一个人也是如此。
20-21年的时候,老实讲,我有些飘飘然,甚至以为自己掌握了新的「财富密码」,然后就被打回了原型。
– 12,最后这段来反思下那段让我「怨恨」的「合伙人矛盾」,我一直在尝试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别人的问题这里不谈,只谈我自己的问题。
到了某个阶段分歧是一定会有的,创业公司贵在变化,大多数东西开始就是没有战略的,背靠背互相信赖很重要。近10年共事形成的刻板印象,急于成事儿,夹在两方势力中间,再加上别人的拱火,有价值的沟通变少,互信关系就已经破灭了。
这还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一段近十年的交情绝交…
现在想来,我做的最傻逼的事情应该是走的时候还一本正经给投资人写邮件给建议了,现在看到那内容真的是太尴尬了,关键是投资人认的又不是你,投的是创始人啊!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