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MalWQ6QB3Q1zMUNu2OEU-A
– 1,这篇拖的有点久,本来应该每个月都更新一篇碎碎念的,记录「折腾 ⇌ 迷茫 ⇌ 思考」的过程,结果这几个月因为种种原因断更了,重新拾起来做些记录,主要还是因为本来这个号是没有人知道我是谁可以随便说的日记本,但现在情况不太妙,因为个别文章「火」了,有了近五千个关注,还有一些是现实生活中认识的,反倒让我有些不好意思。
– 2,打2020年8月底裸辞创业至今,刚刚好,三年整。从结果上看,是不成功的一次经历,也是该做个了断了。需要好好总结和反思下。又因为1的缘故,有些纠结。
– 3,我以为自己现在完全可以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其实并不是。比如我在推特上可以很自然的用点赞的方式标记任何我感兴趣的内容,但在微博上我只选择用转发到微信上的方式来标记,还生怕误点,赞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
– 4,最近我把交易平台的计价货币单位改成人民币,之前一直默认的美元,导致明明是七十多块钱的手续费误以为是10块钱,容易让人产生「没多少钱」的幻觉。
– 5,最新的这期《读库》有三篇文章,看得我真是「一言难尽」,《饥饿的高中》+《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隔了二十多年的两代人奔着一个相同的目标去,《后赵的崩溃》弑父杀子的手段把我看傻了。
– 6,这个月带着小朋友一起参加了一场动漫展,一场游戏展。她甚至自告奋勇排队参加了《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的人马地狱挑战。
游戏展上,TapTap有一个很大的区域,想起了当年的veryCD,放一段在推上看到的创始人的一段话,很有意思。
– 7,人到中年,更能体会到保持好奇心和输出内容的好处,好奇心让我能接收到很多新信息,保持学习动力,输出内容能获得正反馈,比如最近通过公众号倒是加了不少人甚至线下还有合作。
而这个过程还真的像新陈代谢,它变慢了或者停止了,那躯体可就真的只有慢慢变老和腐烂了。
– 8,我在之前公司的经历获得的一些优势,在我自己折腾的这三年,正在显而易见的失去。头一年半很多人会咨询各种问题,有人找你当顾问,甚至专门跑来请你吃饭谈工作上遇到的事,逢年过节我还收到过别人邮寄过来的特产,慢慢的少了,朋友圈点赞之交都算不上了。
其实也好理解,大概率是认为你已经远离了当初你擅长的那个领域,不被需要或者没用了。
这么一想,现在还能惦记我的好的,那都值得珍惜啊。
– 9,前天有个原来的同事跟我吐槽他现在供职的某车企,这家公司可真的太有意思了,这些年我接触到的在职的离职的合作的供应商好像就没有说好的。但是人家依然风光无限过,混的好的时候这些可能都能被说成是「优势」,现在混的不太行了(老用户守不住,新用户抢不到,可不就销量不行了),那些「优势」自然就放在现在这个时间点被当作「劣势」来指责了。
让我想起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叫《入关》,清军入关横扫中原,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明朝内部出了问题。
– 10,我理解一些公司为了让增长,让产品数据更加亮眼,不断创新和尝试。然而,我在此想问,是不是所有创新都必须和短视频、直播甚至社交紧密相连?以有道翻译为例,我本意是为了提供一个方便的翻译工具给孩子,却发现孩子竟开始将这个翻译工具当作’抖音’来玩耍,因为它直播,短视频还全都有。
还有之前她写日记做手帐的一个APP,莫名其妙加了个可以发图文的聊天的功能,那小公司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好信息审核,里面跑来一堆变态,必须给卸载了。
– 11,最近对 AI 的热情确实下降了,那个灵感项目停在第一版原型上就没动了,但因为在这之前弄了个简单应用,能从这里看到他们在用AI干什么,反倒符合「不要总想着去教用户怎么用,而是观察他咋用,进而从中找到需求点。」
我怕自己也会陷入「做自己想做的产品」的坑。
早期靠信息差和快速入场赚到一波快钱的,如果没有找到真正理解自己具备的可以持续的竞争优势跟风往前冲的,这会儿日子未必好过。
– 12,看看现在那些大厂发布的五花八门的模型,各种应用,恨不得遍布各个角落,有的场景确实是百分百存在的,但未必轮得到你来做,可能只需要他们在自己原来的产品上加个功能就把你干翻了。
新势力+ AI召唤新的生产关系来干翻旧势力,问题是人家旧势力也+ AI啊。
– 13,又要上这张图了,到我现在这个岁数,最怕的就是盲目自信,还有那并没有啥优越的,却偏偏觉得是自己谦卑。所以我写这种碎碎念,其实也是通过记录多跟自己对对话。
– 14,看到一段关于Figma 的 CEO 谈及他们做产品的策略:
「很多时候用户在编辑器面板会完成很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比如评论、设计评审、在线沟通这些头脑风暴的事情,而我们从数据上发现了这个现象,并通过白板更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当白板出来的时候,用户是开心的,觉得自己是被理解的。」
– 15,成就 ≈ 机会出现的概率 x 抓住机会的概率,感觉漫长的一生遇到的机会出现概率本质上是差不多的,差在彼此抓住机会的概率。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重点卷「如何更好的抓住机会」这件事?
AI说:「我们需要保持心态积极向上、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等方式来提高抓住机会的概率」
– 16,最近我重新理解了这个画面:「阿Q在画押时把圆画圆,结果没画圆,他便安慰自己:“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
– 17,OpenAI现在的老板Sam Altman之前在YC的很多关于创业的视频,现在也还值得看看。比如这个《斯坦福大学:YC创业课(全20讲)》、《how to succeed with a startup 如何打造成功的初创企业》
「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流行趋势,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人们会不会对其上瘾。」
– 18,互联网收费模式:一次性买断、订阅(按年,按季,按月)、按需按量,似乎是越来越精细化了,对产品创造的价值要求也更高了。
– 19,今天刷微博看到这张图,然后就想起记录在笔记本上的这段话(不知道原作者是谁):
「如果你处在一个恶劣的竞争环境中,那么体面、善良、遵守契约、服从原则都将成为竞争劣势。想要体面生活,你必须想尽办法进入更好的环境中。
在优质的生产力环境中,你的道德品质、契约精神可以为你树立名声,积累信誉,长久坚持下,它们可以构成你的核心竞争力。」
本质上,把这个换成个人在公司上班也一样。如果你周围的同事都是你不认可的,聊不来的,让人厌恶的,甚至这些人还都身居高位,除了是你自己的问题以外,大概率就是这公司选人就这样,那你就要想尽办法进入更好的环境中。
– 20,上周一不是跑到亦庄特意体验了一圈无人自动驾驶么,(在亦庄体验了三家公司的真无人自动驾驶),感觉就是ChatGPT那种AI也好,自动驾驶也好,本质上都是大幅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一开始一定都会犯错。
哪怕现在我那个AI应用后台还有人跟AI的对话就是为了证明AI是个傻B,嘲弄它连最简单的数学题可能都会做错,而另一边,你也会经常看到数学家陶哲轩多次尝试使用 ChatGPT 辅助解决数学问题的新闻。
或许这就是不同人对新技术的态度,有的人总想着挑错,有的人想的是怎么利用好它。
– 21,从六神磊磊一篇说《倚天屠龙记》的底层逻辑的文章里看到这句话:
「一边对淫贼表示愤怒,坚决批判,一边内心疯狂羡慕。」这也太传神了~这不就是现在网络上很多人的心态么,比如爱看又要奋起抗议的LSP。
– 22,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追求完美而陷入「分析瘫痪」的困境中。而实际上,有时候我们只需要跳进去,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盲点和问题。
– 23,暑假期间,小朋友拿我的手机刷过抖音,后来我的账号推送算法逻辑就是面对的一个9岁小学生的了,有一段时间我刷到的短视频都显得那么「幼稚」。
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总有人说我们被算法「算计」了,被「信息茧房」束缚了,有没有可能本质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赛道」,观点,知识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于是也就产生了差异化的细分市场。
但互联网上最近有太多都大学生了非要去体验小学生玩的游戏,然后冲着玩这个游戏的小学生骂一句:这种游戏也玩,你也太弱智了吧。
– 24,「我有点疲倦了,但我总要还有勇气,在狗一样的生活上做出神仙一样的事。」- 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