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RtU2ZPsruR2AE-wM89d0qA
(本音频来自,google家的notebooklm)这几天因为吃那个关系的瓜,我也是「上下求索」,翻了不少资料,还配合着北京大学的一个历史公开课,看了《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史料非常多,需要AI介入……),我还翻了微信读书上这本《共天下:一本书读懂东晋门阀》。我这篇倒也不是什么读后感,主要是冲着「门阀」去的,一些碎碎念的想法记录。自然而然的就会用到AI来「加速」阅读理解,AI 的一个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不断地引发新的问题,每一次与它的对话都可能激发出不同的思考角度。像是一个能不停提出问题的“问号制造机”,让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和丰富。恕我愚昧,我也是才知道王羲之的家族如此的牛逼~,也有说王阳明也是这家族的后人之一,“王与马,共天下”这个王就是他们王家,二十四孝图里的卧冰求鲤也是他们王家先祖原型,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里的“王谢”指的就是东晋时期的两大顶级门阀士族: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王羲之就是这个琅琊王氏。东晋(317-420年)是个乱世,北方被胡人占领,司马氏皇室南迁到建康(今南京),朝廷穷得叮当响,军队也弱。皇帝没啥实权,真正牛的是一群叫“门阀士族”的豪门家族。门阀的地位全靠“高贵血统”。不是谁有钱有才就能进圈子,必须祖上显赫。比如王氏、谢氏的子弟,生下来就是“贵族”,普通人(叫“寒门”)再努力也挤不进去。王祥(西晋人,琅琊王氏祖先)有个著名的故事,收录在《二十四孝图》里。传说他继母(继母对他还特别不好)想吃鲤鱼,冬天河面结冰,王祥脱了衣服趴在冰上,用体温把冰化开,感动老天,河里蹦出两条鲤鱼。这故事听着夸张,但东晋的王氏子弟拿它当“品牌广告”,到处宣传“我们家祖上是孝子,道德高尚”。门阀的人脉像个“亲戚朋友群”,大家互相罩着,官位、军队、土地轮流分。外人想插一脚?不好意思,群里没你的号!王导是东晋初年的“超级宰相”,人称“王与马(司马氏),共天下”。他把女儿嫁给谢氏,谢氏的女儿又嫁回王氏,两家亲上加亲。后来,谢安(谢氏大佬,淝水之战的总指挥)当宰相,靠的就是王氏的推荐。两家联手,朝廷大事他们说了算。还有,王导的侄女嫁给皇帝,皇室都成了王氏的“亲戚”,皇帝哪敢得罪?东晋有套选官制度,叫“九品中正制”,本来是想公平选才,但门阀把这套规则变成了“内定名单”,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他们还利用“北伐”、地方治理的机会,把国家资源偷回家。具体来说就是,九品中正制让地方“中正官”评人才,分九个等级(一品最高)。但中正官多是门阀子弟,他们评人先看家谱:王氏、谢氏的子弟,哪怕平庸,也能评一品,直接当大官;寒门子弟再有才,顶多评个五品,干基层活。王导当“中正官”时,公开偏袒王氏,硬把自家子弟塞进高位。寒门想当官,得先投靠门阀当“门客”,鞍前马后伺候。像后来的宋武帝刘裕,年轻时给门阀当打手,后来也是靠寒门力量崛起,也就是从他开始削弱门阀力量。顶级士族(王氏、谢氏、桓氏)通过九品中正制、联姻、控制军队(如北府兵)垄断权力。但几代后,门阀逐渐腐朽,人才匮乏,整体实力下降。到了后期,次等士族(地望较低的士族,如孙氏、卢氏,这些家族有一定经济、文化基础,至少比寒门强),但被顶级门阀排挤,怨气积累,不满顶级门阀的权力垄断,发起挑战。门阀从“军政一体”变成“文官贵族”,军事上依赖北府兵,埋下刘裕崛起的伏笔。(士族子弟不愿亲上战场,军事指挥权让给寒门将领。皇帝有意扶持寒门将领,制衡门阀。)刘裕虽自称寒门,实际有低级士族背景(家谱虽不显赫,但非赤贫)。他代表了次等士族和寒门的共同诉求:打破顶级门阀的垄断。他的胜利不仅是个人成功,更是社会阶层的翻转。顶级门阀(如王氏、谢氏)从“共治天下”沦为“皇权附庸”。刘裕建立刘宋后,门阀政治作为体制终结,但门阀士族的经济势力和社会影响力并未立即消失。他们试图通过“傲慢、排他的姿态”维持地位。书里的例子,南朝的《世说新语》、谢灵运的山水诗,都继承了门阀的“士族风度”。像《百家谱》这类家谱书,成了士族“身份认证”工具。(以家谱自傲,排斥寒门)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跟我一样好奇,别的朝代的没有这个情况么?或者咱这个跟西方的那个贵族有啥不一样?
门阀的权力来自朝廷的“合法性”。他们得挂个官职(像王导是宰相,王敦是荆州都督),靠控制官僚体系(九品中正制)和军队(北府兵)吃饭。皇帝虽然弱,但门阀不敢彻底翻脸。欧洲是封建制,贵族的权力来自“封地”。国王把土地分给贵族,贵族管自己的地盘、军队、税收,独立性很强。国王弱的时候,贵族甚至能反过来“选国王”。比如,诺曼底公爵威廉(1066年征服英格兰)靠自己的军队打天下,国王管不了他。也就是说,东晋的门阀要是没朝廷的“宰相”头衔,啥也不是;西方的贵族却能靠自己的城堡和骑士,直接跟国王对着干。门阀像“寄生”在皇权上的大股东,西方贵族是“地头蛇”。门阀既当官(政治精英)、玩文化(书法、玄学),还得带兵(流民武装)。门阀靠“士族风度”包装自己,显得高雅。欧洲贵族主要是“武士”,管打仗和收租。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带骑士上战场,保护领地。文化活儿多交给教会,贵族自己不怎么“玩文艺”。门阀政治只在东晋这100多年最牛。皇权一恢复(像刘宋的刘裕),门阀就得靠边站。就像这本书的作者田余庆所说,门阀是“皇权政治的过渡产物”,注定短命。欧洲贵族从5世纪(罗马帝国)混到19世纪(法国大革命后),活了上千年。即使国王变强(像法国的路易十四),贵族依然有封地和特权。比如,英格兰的诺福克公爵家族甚至延续到现在。东晋门阀是“皇权弱+豪门强”的特殊产物,靠“共治天下”模式称霸。西晋、南朝的士族有点像,但皇权没那么弱;唐朝的关陇贵族偏军功;宋朝以后,科举让门阀彻底消失。东晋门阀靠血统锁死权力,现代社会虽有科举、市场等流动机制,但“新门阀”(财阀、学术精英)通过教育、关系网甚至“卡bug”重现阶层固化。ps:配图来自工具:photo.ideafactorys.com
https://mp.weixin.qq.com/s/RtU2ZPsruR2AE-wM89d0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