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5UiB_wo7ymBZg3d06R2RZg
最近频繁刷到一个丑萌丑萌的东西,叫labubu,一看价格:「好家伙」上面的是百度指数,下面的是google趋势,看得出来是外面先火的。特意去查了下最早“带货”的lisa,在泰国市场影响力挺大。按照财报的意思,Labubu通过THE MONSTERS系列为泡泡玛特2024年贡献了约30.4亿元收入,占总营收的23.3%,是公司增长的核心引擎。发展到这个份儿上,它就不是“玩具”那么简单了。有人就管它叫年轻人的茅台。核心就是:情绪价值+圈层认同+饥饿营销+投机驱动,当然类似的很多都是这个模式,叠加的好,就成了文化现象,叠加的不好可能就归零了,比如投机驱动的占了大头。

情绪价值:买Labubu不只是买个玩具,更是买一种开心、满足感、炫耀感。
圈层认同:在特定群体里拥有它是一种身份象征。
饥饿营销:限量发售、稀缺性让人欲罢不能。
投机驱动:有些人买来转手赚差价,炒作进一步推高价格。
我也买过不少泡泡玛特的盲盒,但倒是不沉迷,我自己之前比较沉迷的是乐高的方头仔,后面不沉迷了也简单,就是真的日子窘迫没有余粮了……我家娃沉迷过一段时间的小马宝莉卡,几个月之后就变成了现在的谷子了。通过观察我家娃的兴趣变化,它们就是典型的「社交货币」,起码在小学生群里里,跟风是大头。不“沉迷”的人是不理解这个“破玩意儿”怎么那么值钱的,这种东西需要圈层认同,出了圈也就没那么值钱了(比如我家娃之前谁都不能碰的装在花钱买来的收藏盒里的小马宝莉卡现在都随手扔了),当然反过来人家也可以说你不识货,所谓「圈内是宝,圈外是草」。盲盒的隐藏款跟卡牌里SSR的设置差不多,都是刺激消费者的“赌性”和收藏欲。不确定性这东西确实让人上瘾。虽然曾经我也花好几千块钱买过NFT的头像,买过虚拟跑鞋。但人真的是会变的,消费观也是会变的……高大上一点,也可以说是「从“数字投机”到“实物情感”的演变」。但随着年龄增长,对情绪价值的成本有了新的评估体系,我可能更倾向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了。几十块钱甚至一百多块钱买一张卡片,买一个铁皮徽章,我更偏向于买个泡泡玛特的手办。可触摸、可展示的手办起码比卡牌更具“存在感”。而卡牌之类的的收藏价值更多依赖于社区共识,情感价值对非硬核玩家的吸引力也没那么高。
我觉得也挺好的,Labubu这种奇奇怪怪的可爱风能火起来,说明每把“怪钥匙”都有匹配它的锁,独特的人总会找到自己的粉丝群,所以好好更新自己的内容,总归会有人欣赏到你的好的不是?
最后,祝买labubu的和不买labubu的都有美好的未来。旁观者的我也很想知道labubu这个关键词能火多久。
https://mp.weixin.qq.com/s/5UiB_wo7ymBZg3d06R2R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