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OVFLTxLAGHJycAtRkWQn7Q
李诞这句话所以能让人“顿悟”,是因为它刺穿了「方法论依赖」的幻觉。
很多人(包括曾经的我)在提升执行力时,总是想先找到“最优路径”——
买一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然后吃灰。
加个社群,天天看别人讨论,自己不动手。
研究“如何坚持”,但始终没开始。
等待“完美时机”……直到再也没机会。
但真相是:执行力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想学游泳?下水。
想学骑车?上路。
想学写作?开始写。
想提升执行力?执行!
执行力是一种能力,而所有能力的提升,都来自不断执行。
所以,每次有人问关于提示词的问题,我就默认甩这篇文章给他:
就像去健身,最重要的不是学多少种训练方式,而是每天坚持去健身房。
没有练,就没有执行力;没有执行力,再多的方法论也是无用功。
我就挺不喜欢那些天天拿一个提示词喊牛逼的表达方式的,那么长的提示词,直接就把很多人给吓退了。
前几天我还在x上“怼”了一个炫prompt的大V,对方给我的回复倒是也很坦诚:「因为把提示词带上传播力度明显就加大了」。
我建议大家首先要对提示词「祛魅」,比如我这篇提到的方法,也能让你轻松写出“牛逼”的prompt:
懒人速成!用Claude轻松生成高颜值海报(附实战技巧+提示词)
很多人觉得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词工程)是一门高深的技巧,怕自己不会写,怕 AI 回答得不够好,甚至想先研究透“最优提示词”再动手。
但问题在于——如果你不开口,AI 就什么都不会给你。
就像日常聊天,你不会每次都先想清楚所有表达方式,再去和朋友交流吧?你自然会用不同的问法,看看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
换个措辞,AI 的回答可能从普通变得生动。
加个要求,AI 可能会给你更深入的分析。
改一个字,整个回答的语感都完全不一样啦。
这些东西,不是靠看别人怎么写得来的,而是自己聊多了才能体会到的。
所以,我要再次强调这篇了……
我们为什么会内耗?为什么老是拖延?因为我们总想“找到最佳方案”再开始,而不是直接开始。
想写作的人,总是在找“写作方法”;
想健身的人,总是在研究“训练计划”;
想和 AI 对话的人,总是在纠结“提示词怎么写”……
但所有这些问题的真正答案,只有一个:你开始做了,答案自然会浮现。
写作,先写,再优化;
健身,先练,再调整;
Prompt,先聊,再精进。
「执行力的本质,是习惯大于技巧。」
先养成做的习惯,再去优化方法,比起步就想着“如何做到完美”重要一百倍。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也在逼着自己每天写一篇公众号文章(截止到今天持续了还挺久的了)。
刚开始,连续写七天真的特别难。之前好几次定下“日更”目标,最后都无疾而终。但坚持到现在,我发现好像也没那么难了。
虽然写得还不怎么样,但先把习惯养成,写着写着也许就好了。毕竟写得好的时候,我能收到不少正向反馈,这些都能指引我改进的方向。
很多人开始做自媒体,前几天干劲十足,写了一堆文章,发现阅读量只有个位数,顿时觉得“这玩意根本不行”,然后就放弃了。
原因就在于这个公式……高预期+低反馈=放弃,所以就要制造小的正反馈,降低启动难度,让执行变得更容易。


我看微信订阅号在后台给新账户的这两个功能:内容助推和成长足迹,就是想着法儿给我们一些正反馈,让你坚持写下去的。
还有的人,想学这个AI编程,关注了一堆公众号,甚至买了教程、加了一堆群,却没有打开任何一个AI编程工具去实现一个项目,哪怕我发过这么多最简单的案例:
从0到1:我教你用 AI 编程工具轻松搞定一个SVG转图片神器
这种“伪学习”会带来一个幻觉:“我已经学了很多”,但实际上,你的代码编辑器还是空的,你的AI工具一个都没装,你的项目连Hello World都没跑出来。
“行动→情绪” 而非 “情绪→行动” 。很多人等有动力了再做,但正确的顺序是:先做一点点,动力才会跟上。
所以,想学AI编程的同学,你先下载一个字节的那个Trae软件,打开!
之前我在这篇别想那么多,先搞个“垃圾”出来,就配了一张网上很火的图啊:
最后,我又用AI整了张图,现在不用AI整图,都不好意思写内容了:

好了,刚刚我完成了今天的英语学习任务 – 多邻国打卡,其实我就花了五分钟做了几道题而已……但就是这个简单的「动作」对于我坚持下去很重要:5分钟也算练,关键是“做”了。
「执行力=先做一点点,别管多少,开始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