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RtJiiLBmDCh8deaWyr2I7w


提示词确实像是AI世界里的「房产」,刚开始大家都拼命研究,想着用最优策略榨取AI的最大价值。可一旦技术升级,提示词的「房价」似乎就跌了,曾经的「豪宅级」提示词可能变成了「普通公寓」,甚至是「棚改区」。
于是,更多人(尤其是之前一直搞不定豪宅级提示词的人……)开始贬低它,嘲讽「写提示词也就那回事」,甚至觉得它已经没用了。
但其实,提示词的价值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就像房子,它仍然是刚需,只是市场变了。AI升级意味着提示词的门槛在降低,从以前的「精准拿捏」变成了「自然表达」,但仍然有人能用更好的表达方式让AI更懂自己的需求,这就是价值所在。
比如画图,哪怕都已经这么“简单”了,不是很多人依然画不出么……
再回到买房这个事儿,买了的确实有后悔的,但没买的人未必就赢了。AI提示词也是,曾经的「提示词工程师」或许有点焦虑,但真正懂AI交互的人,依然能在这个变化中找到新的立足点。

换句话说,AI的“升级”让提示词的门槛降低,但依然有一个“优质提示词”的标准,它类似于房地产中的“黄金地段”,仍然能为AI用户带来更高的回报。如果你能更好地理解AI的输出结构、掌握精准的表达方式,就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比如,我们自己用大模型的API做一些应用的时候(用 AI 编程撸了个画图的玩具,免费体验),你就知道「提示词工程」在这个事儿上还挺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用的都是同一家大模型公司的API,做的同样的服务,就因为prompt的不同导致结果也千差万别。


现在提示词的重要性跟AI的进步成反比,也跟你具体需求复杂程度成正比。你想要简单答案,随手一问无所谓;你想要精准结果,还是得花心思写提示词。
我又得提到我这篇文章~
有一张AI做的配图:
AI技术的普及确实让知识获取变得更容易,但它并不会缩小知识差距,反而可能加剧这种分化。
而提示词本质上就是这个知识的一种形式。即便未来不用在输入框里输入,直接脑机接口了,那每个人脑子里的知识也不一样啊。看来真正「平权」,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未来AI让人类的大脑都互联互通……

(用4o配的图,有错别字,假装它对吧……)
– 1,不会用 AI 的人 :他们几乎不使用AI工具,或者只用它做简单的任务。
– 2,会用 AI 但不思考的人 :他们掌握了如何用AI,但并不会深入挖掘AI的潜力,也不能有效优化输出。
– 3,能驾驭 AI 并持续学习的人 :他们不仅知道如何提问,还能引导AI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甚至能用AI生成高价值的创意。
这个分化的本质在于,“知识获取”已经变得不再是信息是否能够获得的问题,而是“如何获取”和“是否有动力去获取”决定了你的竞争力。 AI 并不会平等化一切,它反而可能让那些能有效驾驭AI的人,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这几天我体验各种有关AI知识库工具的过程中也意识到,本质上提示词(知识),就三种:

1. 我知 AI 也知 — 共享知识与目标对齐

这种情况下,提示词非常简洁且明确,你和AI都对任务的目标和执行方式有清晰的理解。可以看作是“合作”的状态,双方的信息是同步的,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或修改。此时,提示词可以简单地传递关键信息,任务完成得迅速而高效。
比如,一个吉卜力就行了。
2. 我知 AI 不知(暂时) — 探索性与信息共享
当“我知 AI 不知”时,意味着你拥有的知识在某些方面超出了AI的理解能力或目前的数据边界。在这种情况下,提示词的作用更多是去“引导”AI,逐步填补其空白或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AI在未来能更好地理解并生成符合预期的内容。
比如,吉卜力就需要说「以其精美的手绘艺术、细腻的自然描绘、简洁却富有情感的人物设计,以及奇幻与现实交融的叙事为特征,充满温馨、哲理与对人性及环境的深刻思考。」
PS:而这是很多AI知识库工具最希望你主动喂给它的内容,所以都搞了所谓的知识广场啊!
3. 我不知 AI 知 — 未知的潜力与预期外的创意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知识局限性可能让你对某个领域或任务没有明确的了解,而AI却能基于其庞大的数据和智能做出意料之外的高质量输出。你不完全知道如何表述或解决问题,但AI有能力给出解决方案。此时的提示词往往更具探索性和开放性,AI会通过处理大量的非结构化信息给出创新或非传统的答案。
这就是这篇文章了:
而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三种状态是动态流动的(这也我认为的AI知识库工具存在的价值所在):

无论如何,提示词的核心依然是“沟通”:你能否清晰、简洁、有效地表达需求,决定了AI能否发挥最大潜力。

PS:我发现,我写的字真不如配图耐看……以后还是多配图少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