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3XH3SBCQsNSNoP43tNDeGQ
周五,去了一趟大涿州当地的图书馆,见了不少“宝贝”,涨了很多见识,有点感触,记录下。馆里看到一封三毛写给王洛宾的信,老师讲我是第一次见三毛的字原来是这样的!这个字体就挺有意思:明显向右下方倾斜,整体排列却保持水平直线的同时每一个字倒也是方方正正的。看信中这句话:你无法要求我不爱你,在这一点上,我是自由的。一张卷子,点评是审题不细,真「可圈可点」。这字可真好看啊。我特别喜欢看过去普通人的「日记」「书信」往来记录,有种独特的魅力,像偷窥一段真实的人生,充满琐碎的细节和真情流露。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内心的挣扎和小小的喜悦,常常比精心创作的文学作品更能触动人心。突然觉得我中学时候留下的那大几本日记也挺有意义的……有时候也会感慨,纸质日记的持久性和数字记录的脆弱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些泛黄的日记本,承载着时间的气息,哪怕纸张破旧,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而数字时代的我们,虽然记录方式五花八门——从博客到微博再到短视频——但这些痕迹却像沙滩上的字,一波浪潮(平台倒闭、政策变动或技术更新)就能抹得一干二净。很多人的青春记录都随着平台的泯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最后得到了一套心心念的县志。顺便说下我去年看过的涿州博物馆:同时我更真实的感受到了23年夏天涿州那场大水的可怕之处~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知道”点什么,其实只是浮光掠影,真要深究才发现水很深。而触发往往需要一个契机——也许是一本书、一次对话,或者某个突发事件,突然就点燃了探索的火花。
https://mp.weixin.qq.com/s/3XH3SBCQsNSNoP43tNDe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