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z-NA9cdksxfP3rhTpcPuwg
过去一周,我用 AI 做了几个奇奇怪怪的东西,然后在昨天晚上睡觉前,脑子里就冒出来一个爆论:「AI让“伪需求”这个词没了存在的必要」。以往的商业逻辑中,“真需求”和“伪需求”的划分是产品开发的基石。就好像梁宁老师在她的书中提到的,真需求是用户愿意用行动(付费、时间、社交资本)投票的痛点,而伪需求则是空洞的臆想。真需求是用户愿意掏钱、花时间、搭面子去解决的痛点,比如饿了要吃饭、没车要打车。伪需求呢,就是嘴上喊想要,实际不行动,比如“沙漠里打车”听着酷,但谁真会用啊?这种区分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做个产品成本高得吓人,动辄xx万扔进去,团队得盯着“大众痛点”才敢下手。小众的、短期的需求,哪怕有人想要,也得被pass掉,贴上“伪需求”的标签。而现在由于 AI 的加持(如成本低到几乎为零、能快速搞定小众需求),那是不是某种程度上把传统的“真需求/伪需求”这套给解构了?以前我们用“这个需求值不值得做”来判断,现在 AI 让几乎所有需求都能试试看。
比如,我这个照片重绘的(photo.ideafactorys.com),按照以前的逻辑,得请程序员、设计师,折腾个把月,而现在,我用AI编程工具windsurf,几个小时就做完了,换一套设计风格就一句提示词+十分钟的事儿:「帮我针对当前页面设计一套 Neobrutalism 风格,只修改当前页面的样式,不要动任何功能。」说白了,当实施成本足够低,根本就没有必要去纠结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了,哪怕你真的搞了个“垃圾”出来,也不亏啊。这倒是让我想起了哆啦A梦,大雄那脑洞经常会想出各种奇葩需求,但哆啦A梦从不拒绝,他直接从四次元口袋掏出道具,满足了再说。我尝试着带入一下,这个逻辑牛在哪儿?它把需求的评判标准从“该不该存在”变成了“能不能低成本搞定”了!大雄的需求再离谱,哆啦A梦的道具成本是零,AI也差不多——生成个文本、画个图、写个代码(未来会有更多厉害的场景),边际成本低到忽略不计。所以,AI时代的需求公式变了:需求价值 = 用户数 × 单价 – 成本。只要有人肯掏钱,哪怕就一个人,这需求就是“真”的。比如就有群友(我有一个AI+公众号的群,感兴趣可以私我加入一起学习),用AI写些小工具,挂在平台自动销售,卖出一单就是一单的钱,毫无实现压力。工业革命前,棉布是贵族专属,普通人穿麻布,谁会觉得“人人穿棉布”是真需求?蒸汽机一出,成本崩盘,棉布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福特的T型车也一样,1908年之前,“人人有车”是伪需求,流水线一上,车价跌到260刀,需求瞬间爆了。技术降低成本,小众需求变大众市场。
过去产品必须满足大众需求,如今AI可低成本满足个性化需求。
AI 让需求更易满足,还能创造需求,但也可能制造虚假需求。
我觉得现在这个需求的核心是“长尾经济”和“一人经济”。以前产品经理得盯着千万用户的需求,现在你可以用AI瞄准小众甚至所谓个人的痒点。就跟哆啦A梦给大雄掏“定制道具”似的。你看之前总会强调产品需要满足“长期需求”,而现在AI产品可以服务“瞬时需求”。也就是需求真假不再依赖持久性,而在于“当下是否被需要”。即:「当验证需求的成本足够低,所有需求都值得被测试,没有真伪之分,只有‘能否被AI低成本满足’的区别。」那么这个扫描“特定人群的奇怪痛点”(找需求)就有意思了,后面有机会写一篇长的,今天简单提几句,比如我们可以用AI分析一些小众社区的抱怨,提炼付费点。模板大概就是这样的:
如果 [特定人群] 在 [场景] 中抱怨 [问题], 就用AI做一个 [工具/内容] 解决它,定价 [单价] 元。
当然,倒也不是说真需求理论过时了,只是说 AI 让它的边界模糊了。伪需求?不存在的,只要有人付钱、AI能搞定,它就是真需求。哆啦A梦说了:别纠结需求值不值得,先掏出道具试试看。咱就别做判断需求真伪的裁判啦,直接当能用 AI 捕获长尾需求的猎手吧。
https://mp.weixin.qq.com/s/z-NA9cdksxfP3rhTpcPu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