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fX9oXa7zWQ3chSSQKjo2WQ



比如,一个人如果本来就相信“努力没有用,一切靠资源”,那么即使你给他讲个人成长的方法,他可能也会认为“这些只是成功者的废话”。但如果你说“普通人逆袭太难了,核心是找对圈子”,他可能会点头猛如虎。
这让我想起我那篇文章:公众号低粉爆文解析-选题是子弹,情绪是扳机。
先建立情绪认同,再引导知识传递。这不是迎合,而是换个角度。
很多“知识付费”类社群,其实卖的也不是知识了,而是“我和一群人一起学习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学习打卡”、“读书会”比单独学更容易坚持——因为它提供了“人在群体中的心理约束”和“归属感”。
有时候,我们得搞明白这个逻辑,否则确实容易越努力越失败。 比如,我们也要搞一个类似的产品,那也要去看看同类型是怎么玩的~

那些做到顶层的,早已不是知识平台,而是一种信仰体系。
创始人也不再是“老师”,而是某种精神领袖,用户加入不只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就像饭圈一样,从“获取知识”变成了“效忠教主”,一旦进入这种模式,讨论就不再基于理性,而是基于立场——谁质疑就是“外人”,谁唱反调就是“叛徒”。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两个知识星球的社群,关于谁抄谁,让社群成员去转发、带节奏,不就成了饭圈那套?

我让 AI 设计了一个‘知识付费情绪炼金公式’,挺有意思的,给大家看看——

焦虑 = (现实困境 – 虚假希望) × 紧迫感
付费动力 = 焦虑² ÷ 行动成本
”
我们回头去看看那些很火的知识布道者的核心能力,貌似也并不是知识传递而是情绪调频,他们像那些辣妹DJ,擅长精准操控听众的情绪波段:

“时代抛弃你”的警报声,吹起“认知突围”的冲锋号,再用“信息差武器”幻觉让你买单。
PS:最后,咱得说,用 Claude 画这种svg 当文章的配图真的太爽了……
你只用,在提示词里写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