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hS-EQblpGwPSdLk-UD3DDw


我们往往在对一件事产生情绪后,就会不自觉地带入自己的观点去筛选信息。比如,我可能更容易关注那些觉得书不值的评论,而忽略那些认为书很好的人。

剔除了类似“秋叶团队又出了神作”“秒杀一切”“开启无限可能”这种营销味道浓重、缺乏具体依据的内容,保留了能反映用户真实反馈的部分(包括正面、中立、负面评价)。清理后,评论数量减少约3成,但仍覆盖了多样化的视角。
购买者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代表评论:“很适合纯小白看,实操性很强”、“新手非常适合,没有门槛难度”、“适合我家里亲戚阅读,他们肯定用得上”。
特征:职场新人、学生、宝妈,或对AI一无所知的中老年人,想快速入门DeepSeek。
代表评论:“从育儿方案生成到排班表优化,职场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现在周五准点下班,组长夸我汇报有深度”。
特征:白领、中层管理者,面临工作效率压力,想用AI减轻负担。
代表评论:“用《狂飙》台词风格写白茶文案,打破创意瓶颈”、“观察它的思维过程,对照检视自己的思维遗漏”。
特征:自媒体从业者、设计师,想用AI激发创意或提升能力。
代表评论:“DeepSeek这么火,这方面的书必然会出版”、“书出版这么快,大概率是抓红利期”。
特征:科技爱好者或被热点吸引的人群,购买动机部分来自好奇或跟风。
他们的痛点是什么?

1,AI使用门槛高
证据:“潜意识觉得用不上,或者害怕被替代而有意疏远”、“以前只是习惯用来写工作文档,看完发现还能理财”。
痛点:不知道怎么开始用DeepSeek,缺乏简单指引,或对AI有畏难情绪。
2,时间与效率不足
证据:“无效会议占满日历,会后3分钟同步全员”、“两小时工作压缩至30秒”。
痛点:工作繁琐、生活琐事耗时,想借助AI节省精力。
3,职业与生活压力
证据:“今年有强烈的职业危机感”、“AI风潮下父母都来问能不能查天气”。
痛点:担心跟不上技术潮流,或日常问题无解。
4,信息杂乱难筛选
证据:“不用四处查信息了,直接看这本就够”、“网上教程太多,书比视频系统”。
痛点:网上资源碎片化,渴望一站式解决方案。
他们的消费心理是怎样的?
1,实用至上
证据:“方法确实可以拿来就用”、“跳到实操部分挑需要的看”。
心理:买书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愿浪费时间,期待即学即用。
2,焦虑缓解
证据:“焦虑减轻了一些,它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不学AI就被淘汰”。
心理:被“落后就淘汰”的情绪驱动,买书是为给自己一个学习起点。
3,低风险试错
证据:“花半小时浏览一下不亏”、“随便翻翻,快速浏览”。
心理:不愿投入太多时间或金钱,倾向低成本尝试。
4,对品牌的信任
证据:“秋叶的书值得信赖”、“秋叶团队执行力挺厉害”。
心理:知名作者或团队降低决策风险,尤其是对小白。
他们的认知状态如何?

1,对AI:好奇但模糊
证据:“原来还能理财,辅助生活决策”、“AI只是助力,你行它才行”。
状态:知道DeepSeek很火,但具体功能和潜力不清楚,既期待又有点迷雾感。
2,对书:工具化期待
证据:“当导论手册能了解用途”、“不如公众号文章”。
状态:视其为入门工具而非深度学习资源,满意度取决于实用性。
3,对自身:信心不足但想改变
证据:“跟不上的人更多是无力感,这本书能减轻无力”、“比起惊讶的工具出现,更要求自己进步”。
状态:觉得自己技术能力弱,但愿意尝试提升。
更大的市场机会在哪里?

1,场景化微型指南
机会:用户想要具体场景的解决方案(如职场汇报、生活规划),而不是一本大杂烩。可以推出短篇电子指南,按需购买(“10分钟学会AI写报告”“AI育儿30天”)。
依据:评论中“案例接地气”“实操有用”频现,但“内容浅”“不系统”也多见。
2,互动式学习工具
机会:用户希望边用边学(如观察思维过程)。开发一个带提示词模板和实时反馈的App,结合DeepSeek API,让用户直接练习并优化提问。
依据:很多人提到“提问技巧”是关键,但书里模板不够动态。
3,反焦虑的内容策略
机会:与其贩卖“AI淘汰论”,不如强调“人+AI的协作力”。通过案例证明AI是助手而非威胁,吸引更多畏难用户。
依据:提到“AI只是助力”“焦虑减轻”,情感需求明显。
4,碎片化替代品
机会:有用户觉得书“不如B站视频”“不如公众号”,说明碎片化内容更受欢迎。制作5-10分钟的DeepSeek使用短视频或图文,免费传播+付费进阶。
依据:时间压力和“求快”心理贯穿评论。
玩自媒体,搞内容的可以通过这个学到点啥?
1,用户痛点是内容选题的宝藏:用户买书的痛点集中在“AI门槛高”“效率不足”“职业焦虑”“信息杂乱”。比如,“潜意识觉得用不上,害怕被替代”、“两小时工作压缩至30秒”。
选题方向:围绕这些痛点做内容,比如“5分钟学会用AI写爆款文案”“AI如何帮你告别996焦虑”。直接击中受众的实际需求,比泛泛的“AI有多牛”更吸引人。
2,简单实用胜过高深炫技:用户最喜欢书的“实操性”和“模板”,如“方法可以拿来就用”、“提问公式直击AI废话痛点”,而批评者嫌它“太浅”“没干货”。
内容设计:别追求技术深度,提供简单、可复制的技巧。比如出一期“DeepSeek写标题的3个万能模板”,让粉丝看完能立刻上手。把自己包装成“实用派AI导师”,降低粉丝学习门槛。比如你的口号可以是“AI小白也能变大神”,吸引零基础用户关注。
3,速度和热点是流量密码:书的快速出版(DeepSeek 1月20日发布,2月21日上架)被认为是蹭热点的成功案例,但也有人嫌它“蹭晚了”。
抢占先机:热点一出,第一时间产出相关内容。比如DeepSeek下次更新,你可以在24小时内发一篇“新功能实测”,抢占搜索和讨论流量。
持续跟进:热点过后,别只发一次就停,持续输出迭代内容(如“DeepSeek一个月使用心得”),保持话题热度和粉丝粘性。
4,情绪共鸣比干货更抓人:用户买书常因焦虑驱动(如“不学AI就被淘汰”),而正面评价多提到“焦虑减轻”、“跟不上的人更多是无力感”。
情感切入:别只教技术,加入情绪化表达。比如开场说:“我也怕AI抢饭碗,直到发现它能帮我赚更多”,拉近与粉丝的心理距离。
5,碎片化是传播趋势:不少人觉得书“不如B站视频”“不如公众号”,反映用户更爱短平快的内容。
形式创新:把DeepSeek教程拆成短视频(1-3分钟)或图文(如“一张图教你用AI写脚本”),适配抖音、小红书等平台。
分段输出:长内容分拆发布,比如“DeepSeek入门3天挑战”,每天一个技巧,既吊胃口又便于传播。

ps:
本文七成的内容来自于马斯克家的AI-Grok(它的上下文是真的大方)
文章那种很好看的图表配图来自于napkin.ai(它可以根据你的文本内容自动做成这种漂亮的图表)
题图来自Midjourney。
prompt:
The appearance of spring. –sref 855500103 39722833 2530493877 –ar 3:2 –v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