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g0YeC2JeemX2XFeTfDHFzg

1,破坏了传统送礼的”含蓄美学”:
直接显示价格,让原本应该模糊的礼物价值变得赤裸裸
需要收礼人主动填写地址,无法维持”推拒-接受”的礼节性过程
这种过于直接的方式破坏了送礼过程中微妙的社交默契
2,不符合送礼的核心场景”向上社交”:
传统送礼多是”下对上”的场景(如晚辈送长辈)
这类场景中,收礼方通常需要表现出”不想收”的姿态
而微信送礼的机制让收礼方无法体面地表达这种推拒
3,变成了简单的”代付款”工具:
主要应用在确定对方会收的场景(如恋人互送、父母给孩子买东西)
这已经偏离了传统送礼的本质
更像是一种远程代购功能
4,不过这个功能仍有其价值:
作为代付款工具很实用
仍然能传达送礼的心意
为微信提供了一个商业化的入口
就是即便在数字化时代,一些传统的人情世故和社交微妙性是很难被技术完全替代的。
我琢磨了下,类似的其实还挺多的,
哪怕是现在很普及的微信红包,也更多用于日常零碎的场景,而非正式场合,在重要场合(如婚礼、满月、过年的压岁钱)人们仍倾向于使用实体红包,毕竟在这个过程中的寒暄、道贺祝福这些仪式感是微信红包无法取代的。
视频拜年虽然也很方便,但”提着礼物登门拜访”这种形式依然不可替代。
人情往来中的”适度”拿捏,或者是一些需要”给对方留面子”的场合。
这种微妙的社交智慧很难被程序化。
当然,也不绝对,可能也是一个慢慢替代的过程,毕竟以前写信的也觉得更有仪式感,但现在应该没几个人还用书信往来了。
这么一联想,感觉很多事情也挺有意思的。
虽然我不太喜欢这些人情世故,但有时候你做事儿多时候还是要考虑下人情世故对其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