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0nWCPIbrMVSfDeVxN-HH8w

不过好像也没什么鸟用,前面写了那么多,真看完的人也不多……因为要真看完了,也不会再问了~
核心问题还是在于,很多人对提示词这个东西想复杂了,或者被一些人发的冗长的“魔法咒语”给唬住了,以为是个什么高级的东西,直接就望而生畏了~
所以我就把提示词(Prompt)分成了三大门派~
“随便派”:觉得 Prompt 可有可无,随手一写就行,像点菜时说“随便上点啥”。
“玄学派”:把 Prompt 当魔法咒语,写得又长又神叨,像是点菜时不只要菜,还要写食谱:“选用内蒙古草原3岁黄牛后腿肉,切成2毫米薄片,搭配四川二荆条辣椒炒制微辣酱料,面条用高筋面粉手工拉制,宽度3毫米,煮至7分熟,汤底用牛大骨熬8小时,撒上5克香菜末和10克葱花,辣度控制在2000史高维尔单位,15分钟内上桌。”
还有我这样的“中间派”:在两派之间找到平衡,Prompt 给够关键信息,但不整得太复杂,像点菜时说“微辣牛肉面,多放葱,面条筋道点”,清晰直接,又不失重点。
强烈建议大家加入我这门派来~~
倒也没啥焦虑的,有数据显示:
– 87%的用户提问长度不足12词(如NYT测试所示),且仅5%的用户会撰写详细提示。
– 高频使用“继续”“简化”等指令,反映用户对初始Prompt的精准性不足,需通过后续交互弥补(在ChatGPT企业版日志中,这类用户占比约94%,其提问通常缺乏明确目标或结构化指令)。
说白了,就是大部分用户还是倾向于将AI工具视为“快速问答机”,追求即时结果而非深度交互。此类行为可能源于对AI能力的认知不足(比如套用了搜索引擎上的习惯)或时间成本考量。
哪怕,那些所谓炸裂体风格的「牛逼啦」的魔法提示词,你自己亲自复制到你的AI的时候,也肯能没那么牛逼~
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我近期的一些图、文提示词,其实都没啥技术含量~




工具:ChatGPT- Sora。左边是传一张自己的图片,右侧是生成的想用来当表情包的图。
提示词:卡通风格,如果用到人物形象,采用图的人物特征,搞笑的,Q版,彩色,表情包,透明的png,主题:十万加画面:一个博主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文章标题《震惊!XX的秘密》旁边爆出“10W+”金光闪闪的徽章,像游戏通关特效。博主戴着“爆文制造机”王冠,手里举着“热榜第一”奖杯,旁边一只二哈疯狂抖“点赞”表情包,天花板掉下“评论999+”纸条。梗感:像“爷青结”的狂喜表情包,配字“十万加!热榜我来啦!”。

其中,前面这段「卡通风格,如果用到人物形象,采用图的人物特征,搞笑的,Q版,彩色,表情包,透明的png」可以当固定模版,通用。
后面这段「主题:十万加画面:一个博主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文章标题《震惊!XX的秘密》旁边爆出“10W+”金光闪闪的徽章,像游戏通关特效。博主戴着“爆文制造机”王冠,手里举着“热榜第一”奖杯,旁边一只二哈疯狂抖“点赞”表情包,天花板掉下“评论999+”纸条。梗感:像“爷青结”的狂喜表情包,配字“十万加!热榜我来啦!”。」我是用另一个AI根据我的要求写的~
提示词就是我之前的文章写的那样的过程:把自己产品化,相关的网络语言,有哪些,并描述下画面,简单点->每一个场景单独描述画面,有趣,梗图风->再来个十万加 内容爆款。


比如上面这两张四格漫画,前部分都是一样的「请用四格漫画的形式,把这个主题转成彩色的漫画,使用搞笑漫画风格,中文字幕」,区别在于后面,上面的图是只告诉它主题是:把自己产品化,相关的网络语言,有哪些,并描述下画面,简单点->每一个场景单独描述画面,有趣,梗图风->再来个十万加 内容爆款。让它自由发挥,后后面的图,是给出了具体的画面,和需要的文字。
也就是说如果你对你自己的构图和创意能力很有自信,你就可以选「玄学派」,如果不是很自信就「中间派」,如果一无所知,就只能从「随便派」开始了。

上图是用Claude画的svg图,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提示词就是:帮我把这个内容简化,提示词的三个门派,并转化成svg图;+我那一段话。
我在用各种经典书籍,或者影视剧的角度去解读各种内容,文章,社会新闻都可以,比如我用群友的文章举例,你就可以用类似的思路老重构一些爆款文章或热门事件:
「请从《金刚经》的核心思想角度,解读下面这篇文章,语言要通俗易懂,像朋友聊天一样侃侃而谈,娓娓道来,结合文章情节展开,避免晦涩的佛学术语和格式化的罗列。内容要对普通职场人(无需佛学背景)可读性强,充满生活气息,传递温暖与启发。标题需佛系且有治愈风,契合文章的职场主题。内容如下:(附带上他的文章全文,你在职场熬到什么时候会真的辞职)」

prompt:请用这个主题,画一幅四个热血漫画,中文的彩色:你在职场熬到什么时候会真的辞职
:请用这个主题,画一幅四个热血漫画,中文的彩色:你在职场熬到什么时候会真的辞职
输出内容如下:


职场如流水,学会放手才能自在
嘿,朋友,最近过得咋样?看到这篇《你在职场熬到什么时候会真的辞职》,我真是感慨万千,感觉像是听了个老朋友在深夜咖啡馆里吐槽自己的职场故事。文章里的李然,估计是很多职场人的缩影吧——努力干活却总被甩锅、累到不行还得硬撑、眼看着别人升职自己却原地踏步……这种心酸,谁还没经历过几回呢?今天我想从《金刚经》的角度,聊聊这篇文章背后的那些让人豁然开朗的智慧,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跟你侃侃职场里的“放下”与“自在”。
《金刚经》里有个核心思想,简单来说就是“无我、无相、无住”。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用大白话讲,就是别太执着于“我是谁”“事情该啥样”“我必须得咋样”。职场里,咱们老容易钻牛角尖,觉得自己得证明点啥,或者非得把一份工作熬出个结果。可《金刚经》提醒咱们,人生就像流水,抓得太紧,反而让自己更累。接下来,咱就从李然的故事出发,聊聊怎么在职场这摊浑水里,找到点清凉的智慧。
甩锅、背锅,职场里的“无我”智慧
文章开头,李然被主管和领导甩了个大锅,bug明明不是她搞的,偏偏被推出来当替罪羊。那一刻,她估计心都凉了,觉得自己像个被随便丢出去的棋子。职场里这种事太常见了,谁还没被“点名批评”过?我们总想着争个对错,证明“不是我的错”。可《金刚经》里说“无我”,不是让你当受气包,而是提醒你,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也别太把别人的评价当回事。
李然后来学聪明了,每次做事都把文档写得清清楚楚,逻辑、背景、确认节点一个不落。这其实已经有点“无我”的味道了——她不再一门心思去争“谁对谁错”,而是选择保护自己,做好自己能做的。职场里,咱们老觉得自己得证明点啥,得让领导看到自己的价值。可有时候,领导的甩锅、客户的投诉、团队的内耗,根本不是针对你,而是这个环境就是这样一团乱麻。你越是较真,越是把自己困在“我必须得如何如何”的框框里。
《金刚经》的智慧在这儿就很治愈:别太执着于“我”的得失。你不是非得背这个锅,也不是非得让每个人都认可你。就像李然最后泡的那杯美式,凉了就凉了,涩了就涩了,喝完这杯,换杯新的不就得了?职场也是,你不是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学会“无我”,就是学会轻装上阵,别让那些甩锅的人,偷走你的快乐。
累到不想解释,是时候“无住”了
李然的故事里,最让我心疼的是她“羊了”还硬撑着开晨会,疼到输液还熬夜写报告,结果换来总监一句“措辞不专业”的羞辱。那一刻,她大概真的累到不想解释了。文章里说,她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工作的事,文档格式、开会发言、怎么不被怼……这不就是咱们加班到深夜、焦虑到睡不着时的真实写照吗?
《金刚经》里讲“无住”,意思是别让心老停在一个地方,别老揪着过去的事不放,也别老担心未来的事。职场里,咱们最容易“住”在哪儿?就是那种“我得把这份工作干好”“我得让领导满意”“我得熬出头”的执念里。李然一开始就是这样,觉得自己得把报告写得完美,得把数据做得无懈可击。可结果呢?她累得像跑完马拉松,领导还是不满意,身体也垮了。
“无住”的智慧,就是告诉咱们,别老让自己卡在这种死循环里。你看李然,她最后打开招聘软件,其实就是一种“无住”的开始——她不再执着于“熬下去就能有回报”,而是选择放手,去看看外面的可能性。职场人啊,有时候真的得对自己好一点。加班到凌晨、带病硬撑、被怼了还自我怀疑,这些都不是你该“住”下来的地方。就像喝茶,杯子里的茶喝完了,续杯就得换壶新的。工作也是,累到不想解释的时候,说明这杯茶已经凉了,换个地方,泡杯新的吧。
原地踏步的迷雾,学会“无相”转身
文章里还有个让人唏嘘的对比,就是李然和小周。俩人一块儿入职,起点差不多,可小周升了副经理,李然却还在原地踏步。小周会给领导送行业资讯、请吃饭、发朋友圈秀工作,李然的风格却是“把活干好就行”。结果呢?小周的提案再烂也被夸“有视角”,李然的方案再好也被挑刺“欠缺高度”。这不就是职场里赤裸裸的现实吗?干活的多干多错,溜须拍马的反而吃香。
这时候,《金刚经》的“无相”就特别有意思。啥叫“无相”?就是别太执着于事情“应该”啥样。咱们总觉得职场得公平,觉得努力就该有回报,觉得领导就该慧眼识珠。可现实呢?职场有时候就是个“故事会”,像文章里老板说的,“我们是靠故事吸引资本的”。领导喜欢听好话,资本喜欢看漂亮的数据,至于真相?谁在乎呢!
李然一开始也陷在“无相”的迷雾里,她觉得“只要把活干好,别人会看到”。可三年过去,她还是“稳定”的绩效,连换岗都被拒。她终于明白,这地方没她的出头之日。这其实就是“无相”的顿悟——她不再执着于“职场就该公平”“我得在这儿证明自己”,而是选择转身,打开招聘软件,更新简历。
对咱们普通职场人来说,“无相”就是别老跟现实较劲。领导偏心、规则不公、努力没回报,这些都是职场的“相”,你越是揪着不放,越是把自己气得半死。学会“无相”,就是接受现实的不完美,然后轻轻地放手,去找一个更适合你的地方。就像李然,她不是逃避,而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职场不是你人生的全部,干得不开心,换个地方又何妨?
放下执念,活出自己的自在
文章最后,作者提到了一句话:“真正应该辞职的时刻,是你清楚地知道,隐忍不只是这一刻,是时时刻刻。”这句话真是戳心窝子。职场里,咱们老觉得自己得忍,忍着被甩锅、忍着被羞辱、忍着原地踏步。可《金刚经》告诉咱们,忍不是目的,放手才是智慧。
李然的故事,其实就是从“执着”到“放下”的过程。她一开始执着于证明自己、执着于干好工作、执着于熬出头。可当她被一次次甩锅、累到不想解释、眼看着别人升职自己却没希望,她终于学会了放下——放下对这份工作的期待,放下对公平的幻想,放下对“熬下去”的执念。她打开招聘软件,点下“更新简历”,那一刻,她不是失败,而是为自己的人生按下了重启键。
《金刚经》的智慧,归根结底是让我们活得自在。职场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你不是非得背那个锅,不是非得熬到生病,不是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就像流水,遇到石头就绕过去,遇到低谷就流过去。辞职不是逃避,而是选择对自己好一点。换个地方,换杯咖啡,换个心情,也许你会发现,世界比你想的宽广得多。
给你的小建议
朋友,聊到这儿,我想跟你说,职场有时候真像一场修行,磨的是你的心。被甩锅的时候,别太往心里去,做好自己能做的,然后轻轻放下;累到不想解释的时候,别硬撑,给自己点喘息的空间;觉得自己原地踏步的时候,别怕转身,外面还有很多可能性等着你。《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职场这点事,终究是过眼云烟,别让它偷走了你的笑容。
下次泡杯咖啡,试试让它热乎乎地喝完,别等它凉了。工作也是,干得开心就多留一会儿,不开心就勇敢换杯新的。人生嘛,图的不就是一份自在?

将用户提供的内容转化为一首现代、富有共情的中文诗,深度捕捉文本的情感内核与意象精髓。诗作需满足以下要求:情感共鸣:敏锐挖掘散文的情感基调(如乡愁、失落、希望、挣扎等),通过细腻的表达引发读者强烈共鸣,触及普遍的人性体验。生动意象:从散文中提炼感官细节(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转化为鲜明、具体的诗意画面,增强场景的沉浸感和感染力。主题凝练:识别散文的核心主题(如社会变迁、个人成长、社区衰落或复兴),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呈现,确保主题在诗中清晰可感。现代诗风格:采用自由诗形式,行长度短至中等,语言自然流畅,兼具抒情性与日常感,语气亲切且富有节奏感,避免传统韵律的束缚。文化保留:若散文涉及特定文化、地域或历史背景(如中国农村、城市生活、方言习俗),在诗中保留这些元素,确保文化真实性和地域风貌。篇幅控制:诗长控制在20-40行,根据散文复杂度灵活调整,确保结构紧凑,每行承载情感或意象的重量,避免冗长。语言精美:使用简练、富有节奏感的中文,注重音韵和谐与意象美感,避免直白叙述,营造诗意的氛围和艺术张力。

村口的老槐树,枝桠间筛下沉默的光。
小时候,街巷喧腾,
孩子的笑,挑水的吆喝,
河边棒槌敲衣的节奏,
簸箕里菜叶沾着清晨的露。
如今,村庄瘦成一幅素描,
路修好了,自来水流进了每户人家,
彩电亮着,楼房起了,
却留不住人,
像河水,总往低处淌。
茶山春日,采茶的歌声远了,
花生田里,拔秧的笑语空了,
秋天板栗落在地上,
无人捡拾,刺猬壳堆积成叹息。
榨油的作坊,铁匠的叮当,
豆腐坊的蒸汽,
都随人潮,散成风中的灰。
春节的鞭炮短暂热闹,
老人们晒着太阳,
对着大树和天空,
沉默,比山还重。
留守的孩子,眼神里藏着远方的路,
年轻人若留下,
村里人说,那是“不务正业”。
振兴,
不是路宽了,楼高了,
而是茶山又响起了歌,
花生田里有了笑,
板栗不再烂在泥里。
是孩子不再等春节的团圆,
老人不再望断村口的尘。
我在宁波的村庄见过希望,
工厂的灯火,公交的铃声,
超市里人声鼎沸。
抖音里,大学生村官笑着,
推销着村里的果,村里的梦。
大别山的河还在流,
我想,
真正的振兴,
是人声重新填满山谷,
是山不再沉默,
是心,
不再远走。
附几篇之前写过的内容:
往期推荐
分享几个我在跟AI对话时候,使用频次高的词~
通俗易懂,小白用户也听得懂的语言,模仿某某风格,不要太格式化,可读性强,参考这段表达风格(附上一段需要模仿的文字内容),大师侃侃而谈,根据我提供的内容结合某本小说(某个电视剧)来重新解读,别太学术,直白点,请举一个例子~

prompt:彩色漫画,中文:孙悟空对唐僧说:“师父,别念那些绕口的经,给我说白了,这妖怪咋收拾?”
你就遵循我这篇《好提示词不是背出来的,是拿AI当自己人聊出来的》方法,不需要一开始就完美。就像画画一样,先勾画出大致轮廓,然后逐步细化,反复调整,最终达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