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qAhuMGnN-_RhRaxKt-wkaA
这两天,有一个新闻,一开始我没太“在意”,直到我在短视频上刷到下面这张图:就有些意难平了,十多年前,我特别喜欢韩版《女王的教室》里的这个角色……我就去查了下金赛纶的过往经历,结合互联网上的各种,想写点东西。还是得先声明下,我的言论没有给任何人洗白的意思,仅仅是感受,万不可对号入座。毕竟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舆论都是“非黑即白”的,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反对,灰色地带变得越来越少。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个体的观点和立场容易被放大,而复杂的议题和观点往往被简化成“你支持或者你反对”的二元对立。我们用点赞数丈量正义,用转发量计算良知,却对”正义的重量是否超出承受极限”保持致命沉默。这就是算法精心设计的“共情“陷阱+”热度加权”机制,复杂人格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标签,正在将人性最卑劣的本能无限放大。互联网时代最吊诡的默契就是「他活着时,你默默划走他的视频;他去世后,你含泪转发他的遗作。」当一个人还在呼吸,所有对他的支持都可能成为“政治不正确”;可当他的心跳停止,朋友圈突然冒出一群“最懂他的人”。当集体对某人进行道德围剿时,支持他就等于自愿成为“下一个靶子”。而悼念逝者不会引火烧身,反而能赚取“人间清醒”的社交货币。当某个标签冲上热搜时,点赞机制已悄然异化——给“罪人”点蜡烛是安全,给他点加油却是冒险。慢慢的,似乎所有人都很默契的选择了「你可以不为虎作伥,但必须学会视而不见」。习惯了活着的时候“杀死他”,再在葬礼上为他塑金身。活人总在给死人铺满鲜花,却往同行者脚下撒铁蒺藜(tiě jí li)。比如,当下次看见有人因说真话被围攻,不需要挺身而出——只需默默转发他的文章,点个不显眼的赞。要是我,我应该也更希望活着的时候听一句「我挺你」,而不是死后的一万句「我懂你」。人性对‘在场者’总是苛责,对‘消逝者’却突然宽容。法治社会中,每一个行为的是非判定都有其明确的界限和相应的惩处标准。
然而在网络空间里,这条界限却常常模糊不清,尤其当事主角是公众人物时。
网暴就像一场没有上诉机会的公审,人们总是急于给出判决,却很少给当事人辩解的机会。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个”被审判者”,只是当局外人时难以体会那种无助。
舆论的标尺永远高举,却很少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敢)停下来问一句:”惩罚的份量,是否过重了?”
毕竟,现在你在社交媒体上说一句「我没有看哪吒 2」都可能会被各种骂。
更要命的是,这个标尺永远都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当然,我也很清楚,
生者面对的苛责,往往来自那些习惯于极端批评的声音。
而逝者收获的悼念,更多来自那些一直心怀善意却曾经保持沉默的人们。
因为这个人的死,就像是打开了一道门,让那些原本因为顾虑而沉默的善意终于有机会表达。
当一个人在世时,尖锐的批评声占据了主导;
但当这个人离世,那些刻薄的声音往往会偃旗息鼓,这时原本被淹没的善意和理解才得以浮出水面。
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人性的反复,而在于如何让善意的声音在一个人还活着的时候就能得到表达的勇气和空间。
善意的表达,不必等到失去。
https://mp.weixin.qq.com/s/qAhuMGnN-_RhRaxKt-wk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