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tLZfdJYd8Q1r78mZJI25NA
前言:最近的这次比较密集的出行(安阳、岐山、扶风、西安、洛阳),由头还得从《翦商》这本书说起,看完之后,背后发凉的同时,对各种故事背后对应的「文物」充满了好奇,一上头,我就跑出去了一周多。
《翦商》,即剪灭商纣。
它开篇引子里就是「复原一场殷商最晚期的人祭仪式」:戍嗣子一家人被纣王杀戮献祭场景。
第一轮至少杀 19 人,第二轮只是杀29 人,第三轮 24 人,最后是墓主人「戍嗣子」。(先杀死的地位越低)
商人的世界观:
商王杀人和向神献祭几乎是一回事,特别是处死显贵成员,更是向诸神奉献高级祭品的难得的机会。
于是就引来一个很难受的问题?人祭……
(来自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乙七基址:这每一个玻璃罩下面相当于一个人祭坑。)
(来自北京考古博物馆的人殉墙)
(来自河南安阳殷墟王陵遗址,人祭(殉)坑)
1,夏之前的世界
(来自河南安阳文字博物馆)
(来自考古博物馆: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村落——部落——古国。
(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
两千年里从村落到部落再到早期国家,即便有了国家规模,多数早期国家并不能维持长久繁荣。
(来自陕西考古博物馆,石峁遗址城复原模型)
人群共同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彼此之间的 冲突也日益频繁,被征服者被屠杀或者被献祭。
这期间,散落了两棵科技树等待有缘人来点亮,那就是:水稻种植和冶金术。水稻因为需要水利工程,需要协作,战争相对较少,冶金属于降维攻击技能。
这个时期的人祭:更多的是对俘虏的屠杀,还无法确定是否上升到了宗教祭祀高度。
(北京考古博物馆,彩绘龙纹陶盘)
几千年来气候变化还挺大的,比如那会儿“黄泛区”居然还会湿地,河南还是亚热带气候,北方广种水稻,养水牛,甚至到处都是大象,还有犀牛和鳄鱼。比如我在洛阳博物馆拍的这个「大象」
2,夏:大禹治水
(来自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大禹像)
从孟子的描述看,大禹的治水工作就是排干和改造湿地。(距今4000年前,河南平原上有大量水泊湿地)。因为书中认为「传说是大禹凿通了长江、黄河、淮河和汉江」,但从工程的可能性看,这都不现实。
(来自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有意思的是,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两张这个图,关于当时洪水的「证据」,可以肯定是大洪水是存在的,但跟大禹治水跟洪水未必有直接关系,或者说没那么夸张。
(来自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再看二里头(洛阳)这个地方,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也好。二里头所在的地势既避免了水患,又充分利用河流资源宜搞农业生产。龙山时代结束后,洛阳盆地成为孕育华夏文明的温床。
(来自二里头博物馆,新砦遗址演示)
书里说:考古发现,二里头人并非洛河边的土著居民,他们来自位于二里头东南方100多公里的新砦聚落,而新砦和二里头之间隔着嵩山。(而这个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刘砦镇新砦村。)
二里头—夏朝人有崇拜龙的习俗:书里关于二里头人(夏)崇拜龙的习俗「物证」,显贵墓葬经常随葬绿松石的龙形器或饰牌(学者认为,这些铜牌饰的造型也是龙),我都有幸在博物馆见到并拍了照。
由两千多片细小的绿松石片组成,呈游动的蛇形
(来自北京考古博物馆:上为绿松石龙,下为绿松石兽面纹)
(来自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上述龙形器发掘现场)
3,夏:青铜器
(来自洛阳二里头博物馆)
夏(共有471年)成为华夏第一王朝的法宝:水稻种植 + 冶铜技术(青铜器)。
(来自北京考古博物馆,铜爵)
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是同时存在,青铜体现的是上层人生活的改变,而下层人士依然还是石制农具和工具。人祭现象随着铸铜区的增多而变多。
(来自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宫殿遗址图)
(我觉得就好像是,人面对一些自己不太能百分百驾驭,不确定性高了之后,是不是就会往「求神」这条道上走,像跳进了铸剑炉中的干将莫邪剑之类的是不是就是觉得人祭就能得到好东西呢。)
这是二里头「夏都」疑似「宫殿」的样子~均来自二里头博物馆
(来自二里头博物馆)
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人祭」痕迹了~比如这个圆形祭祀坑(左边),右边这个是个瓮棺(博物馆看到很多这种装尸体的罐子)。
(来自二里头博物馆)
当然当时用的多的还是动物,比如猪~
夏朝有没有的问题:目前已发现的殷商甲骨卜辞从来没有提到过夏朝。
对“文明”的界定有三个关键要素:城市、冶金技术和文字,夏缺少文字要素,商代尤其是晚期的殷商是符合的。
4,商灭夏,《尚书》‘成汤伐桀,放于南巢’。
(来自洛阳博物馆,偃师商城平面示意图)
拆分二里头,在东边几公里外的偃师建商城,再加上另外的郑州商城,形成双城。
(来自北京考古博物馆:甲骨文)
灭掉夏的商族来源也是个迷,只能看古书上的传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商之名来源于“商丘”(从神话传说时代到春秋再到今天,中国唯一没有变过的地名,可能就是商丘了。)
(来自北京考古博物馆,妇好墓展区的很多关于鸟造型的玉器)
商族人在商业贸易中的需求促进了文字的发明。在商族人创造文字之前,其他部落已经开始使用记事符号进行简单的记录。商族人通过与其他部族接触并汇总各种记事符号的用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记录语言的字符体系。
(陕西考古博物馆)
商族始祖契被写作“兕”,意为水牛。牛帮助商族人由此获得了“两栖”行动能力。“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
(来自安阳殷墟遗址,甲骨文坑)
5,商祭祀变化:从猪到人,人祭成为国家宗教。
修路也要杀人当地基,盖个房子要用人奠基(甚至用幼儿向土地之神献祭,以保佑家宅平安),房子盖好了也可能杀点人祭祀。
甚至像台西这种地方「不仅是墓葬和祭祀坑,还有地上的展示部分」 – 房檐下挂着人头……
这也是在殷墟遗址以及跟一些考古遗址里看到的比较「恐怖」的场景。
(来自殷墟王陵墓其中一个大墓坑前)
(来自殷墟)
这是我当时看的时候觉得最吓人的造型↑,同样来自殷墟遗址。
这都是书里有提到的王陵墓,书里有这么一段话解释了很多零碎的白骨:殷商的王陵祭祀对男性人牲和殉人多用斩首,甚至肢解,而女性则多能保存全尸。
商朝最血腥的一面,莫过于一尊盛放了15岁少女头骨的青铜甗了,但这次去的时候因为博物馆暂停开放(在新建),没有看到。
(来自书里的图片)
商人聚落的总体规律是,伴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人祭和随意杀戮现象同步增长,并在殷墟末期达到顶峰。
例外,比如盘龙城的商人不祭人(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书里的说法就是「不仅主动放弃了中原传统的人祭和人奠基等宗教仪式,还接受了本地土著族群的宗教理念——一种比中原更和平的文化。」,当然他们还是有「人殉」的。(人殉是杀死死者生前有关系的活人为其陪葬,尸首是完整的)
王陵遗址旁边的商部落聚集地戚家庄东的“箙”氏和“爰”氏这样的聚落与部族,也不好人祭。
人祭宗教是商王朝的精神支柱和商族获得诸神眷顾的根源。
6,商的大扩张,靠车马
商人的“德”是给好处的意思,比如王的“德”是给臣民好处,它的反义词是惩戒,是“罪”和“罚”。
(安阳殷墟王陵墓,车马坑)
早商的扩张靠青铜技术,晚商靠的是马车。所以殷墟遗址里可以看到很多马车坑。
(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车马坑,近处是道路)
当时车马大致样子。甚至觉得之所以迁都殷墟,可能也是要搬到离马源比较近的地方。
商人社会的基本单位:“族”,商王主要组织祭祀和战争,其他商人对应的就是负责献祭祭祀中需要的物品(包括人)还有就是听从王的指令自带兵种去打仗。
(陕西历史博物馆,商相关文物)
商的大学有类似角斗士陪练,这些人要么是俘虏要么是学生自带的人牲,死了之后正好献祭给祖先。
7,妇好墓:商王武丁的夫人之一,妇好。
(来自殷墟遗址,妇好墓上面的雕塑)
被出土发现的甲骨文卜辞中频频被提及,可见其重要性。
(来自殷墟遗址妇好墓坑)
她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博物馆有很大一块区域都是她的陪葬品。(共用16人殉葬)
有意思的是,在殷墟当地下坑去看这个妇好墓,里面很多东西反而像是「山寨货」,好东西我倒是在北京考古博物馆看到了不少……
考古博物馆:妇好墓
8,周人现身
(陕西岐山县,凤凰山)
商人军队消灭姜姓周族后,占据了岐山之南、渭水之北的周原地区。此时,周文王的先祖姬姓周族还生活在偏远的陕北山地。崇国—老牛坡后期,周被招降到此地。
(来自陕西扶风县周原博物馆)
(周原,来自扶风县周原博物馆)
跟商的共同点就是,都是母亲未婚生子,「简狄繁衍出商族,姜嫄繁衍出周族」。同时也透露出一个问题,姜嫄的姓是“姜”,其本意是女性的羌人(山西和陕西的很多土著被商人称为“羌”)。那也就是说「周」是羌人繁衍出来的。
(来自陕西考古博物馆)
「羌」主要是搞畜牧业,而「后稷」代表的周重农业。
(来自陕西考古博物馆)
到了十三世亶父这一代,带周人来到周原定居,其实相当于当商的刽子手,对于周来说这算是黑历史,所以等自己上位之后,这一段就不想让后人知道的。
(来自陕西考古博物馆,可以看出周人跟商人墓葬区别)
要面子,取跟商有关系的妻子:
在《诗经·大雅·大明》中,周人向西土各部族宣称,这位新夫人是从殷商王朝嫁过来的,暗示她是来自商王家族的公主。但周人这个说法有很多漏洞。不符合商王家族通婚规则(基本实行族内婚,极少和蛮族藩属通婚。)但起码能唬住不少不懂的其他部落。
(来自陕西博物馆)
新娘大任给季历和周族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她生了一个叫周昌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文王。
季历可能死于商人上层祭祀改革引发的派系斗争,比如他站错了队。
9,文王现身
周昌年轻时经常带领族人远征羌戎部落,儿子们逐渐长大,周昌开始脱离征战厮杀,由长子伯邑考(伯邑考后来死于殷都)和次子周发(后来的武王)更多地承担军事工作。
(来自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一块甲骨文,当然文王因为是偷摸干,所以他的甲骨文「刻痕比蚊子腿还细,文字极为细小,小得像粟米粒」)
周昌便开始研究占卜、祭祀、通灵等巫术,开启了「翦商」探索之路。而这本身已经犯忌,因为王以外的是不可以干这个的。(我脑补了一下文王怎么上路的…以前看到商人祭祀仪式上怎么弄的,然后自己就搞了一块儿甲骨变弄边念念有词「我能当王么」,然后甲骨咯嘣显示此乃吉兆,哈哈)
(扶风县周原博物馆,周族首领的四合院)
(陕西历史博物馆)
文王住在一个四合院,四合院里藏着地下室,他就躲在那里搞占卜。我看到书中有一个理由挺「无语」的,就是因为商人不是信玄鸟么,鸟能飞啊,在明处岂不是被鸟发现然后给纣王通风报信,那岂不是全族都完蛋,所以要躲着鸟能看得到的地方。
(周原博物馆建筑外观)
(岐山县,周原风景区)
10,藏在易经里的秘密
和传统的甲骨占卜相比,易卦占算只使用草棍进行数字推演,不需要龟甲或牛骨等耗材。非文王所发明,殷商中期就有了。
周昌有机会去殷都献俘并见纣王,也同时目睹商人的各种杀俘献祭仪式。感觉文王是在写日记,记录了一切。周文王创作的《易经》很含糊的记录了商代人祭场景,更多的是文王的翦商谋略。
文王被抓(周昌总共在殷都待了七年,其中包括三年的牢狱时光。)的原因,反正都是「崇侯虎」举报:
《殷本纪》载,九侯和鄂侯触怒了纣王,被制成肉酱(醢)和肉干(脯),周昌闻讯后“窃叹”(私下叹气),结果被崇侯虎告发而进了羑里监狱。
《周本纪》:是因为崇侯虎向纣王报告周昌在收买人心,各地诸侯都向往他,是王朝的重大威胁。
看到这段,感觉这个刑五花八门的,吃的东西也不如意,甚至还有人肉,有点狠啊,一直「身在其中」的文王心里压力看来相当大。
苏妲己才是让周昌获释出狱的关键因素,周人夺取天下之后,武王还是重用了她的家人:
有一种可能是,伯邑考到达殷都后,先是和苏忿生家族建立了联系,并通过苏妲己见到了纣王,最终使父亲获释。
儿子伯邑考一开始还受到纣王青睐,留下来当了质子,还负责给纣王开车。
最重要的:
被囚羑里期间,周昌还从易卦占算体系中获得了神启:商朝的统治不会永远延续下去,周族很有可能会取代它。
11,易经的真相:阴阳、卦象、卦辞和爻辞
文王在对自己认知的各种事件进行排列和重组,用不同的卦象(阴阳爻组合)来检验它们的吉凶,以便总结出这个世界更深层的运行规律。
世界秩序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改变的。
《易经》卦爻辞中,除了和商代的捕俘及人祭有关的内容,还包含很多周族人的活动。《易经》并非文王专门编写的算命教材,而更像是他自己的练习簿,所以内容驳杂,有大量的私人琐事。
甲骨占卜,甲骨占卜是单一的因果叙事,只是读取这种因果关系的工具。
流程:1,“命辞”:先把要问的问题刻在甲骨上;2,“占辞”:从甲骨裂纹走向判断结果;3,“验辞”:把结果补刻上去。
六十四卦相对就复杂了,各种事物会发生互相影响并形成一种因果发展的链条,不再是单一由神决定。六十四卦就是文王对可能性做出的六十四种探索和六十四个模型。或者说,文王是在用各种无常的可能性重新组织世界,重组头脑中的各种认知。
得出结论:翦商,亦可占!
初入殷都的周昌父子,刘家庄北的这种祭祀给他们留下最深刻印象。以至于灭商后,这个族邑遭到了周人的暴力毁灭,这种惩戒在其他商人族邑很少见到。
12,纣王东征+南征
而《史记》记载的商纣王的荒淫无度和酒池肉林(“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其实正是典型的商王祭祀场面,并不专属于纣王。
纣王时期的一大特点是,不仅杀祭异族人牲,也用商人贵族献祭。这样一来,商人自己也害怕啊。
纣王杀贵族往往是全家,在《泰誓》里,武王就是这样抨击他的:“敢行暴虐,罪人以族。”
纣王打仗也挺狠,直接就把夷人部落首领的脑袋在祭祀的时候砍下来,其他部分剁成肉酱。
还有一位叫“无敄”的夷人首领成了商朝俘虏,被纣王“宜”和“咸”(也是剁成肉酱还吃了)
书里提到一个「前掌大遗址」,我查了下是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城区南部25公里处的官桥镇前掌大村,这跨度可不算小。
13,姜太公,传说中的姜子牙
(来自陕西岐山县的周公庙)
这个人我们最熟悉了,但书里提到他的身份却很混乱,称呼也有很多,如吕尚和太公望,等等。是个羌人,就是周文王捕获用来给商王献祭的那个族,于是也能帮周和羌人修复修复关系,跟周的关系就是所谓:“太公佐周,实秉阴谋。”
(来自陕西岐山县的周公庙,最出名的事迹了,但这个跟作者在书里脑洞大开的故事相比,可太小儿科了)
按书里的意思,他的「正确」履历是这样的,作为羌人部落的一个小首领,被抓到殷都这里来当祭品献掉,但因为某种原因侥幸活下来了,还莫名其妙变成屠宰群体里的一员,当屠夫娶妻生子,以至于屈原把他写成经营肉铺的小贩儿。
「“邑姜,武王后,齐太公女也。”」
他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武王周发,周朝开国王后被称为“邑姜”。有意思的是,书里说因为工作原因是周昌的儿子伯邑考先认识的姜太公女儿,搞起了对象,然后双方家长(文王和姜子牙)可算达成了一致,甚至还搞成了同盟要一直伐纣。后来伯邑考死了,女孩儿才二嫁给了武王周发。
周灭商后,被分封到山东地区的齐国。
14,伯邑考之死
无论哪个版本,反正伯邑考是被纣王杀祭了。区别好像就在于是剁碎了吃还是血肉生吃,还有就是老父亲文王吃的时候知道是儿子还是不知道。
虽然很恶心,但根据我们前面看到的那么多商祭祀这种场景,伯邑考被烹杀和吃掉却又是完全正常的,甚至书里还强调「把伯邑考的肉酱赐给周昌,应当是册封周昌为“周方伯”典礼的程序之一。」
这也难怪流传「周公吐哺」了,因被迫吃掉长兄的肉酱,周公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而父亲周昌,就是隐忍着默默的记录在自己的作品里:
“行其庭,不见其人”,说的是走在庭院里,再也见不到那个人。这里的“人”,应当是指丧命殷都的长子伯邑考。“艮其背,不获其身”,则应当是说伯邑考的背部被剖开。当时的“菹醢”,要先肢解,再把一些肉质较好的部位剁成肉酱。
经历一番这个了,我要是文王周昌,我都得在乌龟壳上偷偷摸摸刻小字儿去诅咒纣王。
15,灭商条件
(扶风县周原博物馆,周人与殷遗民墓葬区别)
宗教改革:把商的上帝引入到周族,并拥有绝对的解释权。
在商朝上层,文王有诸多内线给情报,比如商王文丁的儿子箕子。
学会怎么渡过黄河:用舟筏或涉水渡河,趁冬季黄河结冰时过河。
结交更多的同盟:周族的规模很小,仅凭自身是无力对抗庞大的商王朝的。
关键的军事策略:“利建侯。”
把商人的铸铜技术引进周原。
ps:文王试图寻找祛除“飞鸟以凶”的法术,以给商朝造成致命一击的思虑。
16,最后一击
周邦已经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但还是臣服于殷商,奇葩的是纣王也不管。
文王去世,接替的是儿子武王,武王对于翦商事业其实高度紧张,经常向弟弟周公旦寻求建议和安慰。做了噩梦,周公就来帮他从正能量的角度「解梦」,这居然是周公解梦的由来……
周文化和商文化很不同,族群性格也差别很大。商人直率冲动,思维灵活跳跃,有强者的自信和麻木;周人则隐忍含蓄,对外界更加关注和警觉,总担心尚未出现的危机和忧患。
牧野之战:
本来周人这边是没什么胜算的,但「商军中的密谋者术或许是看到周军义无反顾的冲锋倒戈杀向纣王中军」,商军队伍就像滚水冲刷的油脂,瞬间溃散,融化。这就是所谓被「上帝」眷顾了吧。
纣王的结局就是焚身而死,按照商人的宗教理念,这是一场最高级的献祭——王把自己奉献给了上帝和祖宗诸神。
17,得让剩下的商人服
先是给一百名“大亚臣”(纣王死党,高级武官)执行的“废”,就是砍断手脚,任其在血水中翻滚、哀嚎;
然后由太师吕尚献祭另外四十人,他们是忠于纣王的商人氏族首领(家君)、占卜官(贞师)、司徒和司马等小官吏。
之后是商王家族的人头,纣王的人头悬挂在大白旗下,妲己和另一个妃子的人头则挂在一面红旗之下,由太师吕尚扛着这两面人头旗帜进入宗庙。
所有新旧人头都会被扔到火堆中焚烧,“燎于周庙”。
“荐俘殷王鼎”,也就是在商王的大鼎里烹煮俘虏,但数量不详。
二十五日癸丑,献祭了一百名纣王麾下的武士(“荐殷俘,王士百人”)。
武王的这次祭祀是一次复仇的特例,还是常态化地接受了商朝的人祭宗教?
偏后者,在翦商的过程中,武王自己也完成了商化。
(洛阳博物馆,召伯虎铜盨 “召伯虎用作朕文考”,西周宣王时召穆公作。)
18,周武王这个人
(陕西历史博物馆)
武王没有父亲的创新能力:文王创制关于上帝的宗教原理。
武王也从未真正信服弟弟的理论:周公探索关于“德”的理论创新。
所以只能沿用强大的商朝宗教传统。
无法摆脱商人的宗教,对商人的鬼神战战兢兢。
武王一直活在对商人的恐惧和仇恨之中,但也同时活在对商人宗教理念的痴迷中。
没那么自信:虽然武王一直声称是父亲文王获得上帝的天命,尔后才有周朝灭商的壮举,但其实自己对此一直难以确信——上帝从未降临在他面前。
自从灭商之后,武王经常患病,身体每况愈下。
19,周公旦
(陕西岐山县周公庙)
周公对上帝和鬼神有自己一套基于“德”的理解,曾无数次用这套理论宽慰从噩梦中惊醒的兄长。
在周人中,只有周公在试图挣脱商人的宗教,不再对那些商人的鬼神战战兢兢,顶礼膜拜。
被武王选为接班人,武王死后,周公摄政为王。
周公把自己献祭给诸神,和纣王走投无路中的自焚原理相似,但他并没有当场自杀,而是“归俟尔命”,等待诸神接走自己。这事儿最关键的作用是后来起到了维护他和侄子成王的关系的关键。
(陕西岐山县周公庙)
功劳很大,要不然后世也不会有那么多关于周公的传说,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废止了商朝的人祭文化。
周公辅政这几年并不好过,受到自己兄弟、侄子的怀疑,都觉得他会当上了王不下来了。包括商人剩余贵族在内纷纷加入到了反周公联盟里来。
ps:这里提到了秦的来源,「蜚廉则在失败后逃到海边,仍被追杀,最后族人被周朝强制迁徙到西土,后来繁衍出秦族和秦国。」蜚廉,亦作飞廉,黄帝孙子颛顼的后裔,是商纣王的大臣,秦国和赵国的祖先。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被周朝几度迁徙,但秦族首领仍一直顽固地保留着人祭、人殉和人奠基的风习。
彬彬有礼、拘谨保守的周公,也有朝三暮四、翻云覆雨的手腕和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能力。
对“德”则有着近乎“病态”的追求。
1,拆分商人族群,毁殷都,迁洛邑。(所以洛阳也有周公庙)
2,分封各种诸侯国
周公对人祭的态度:
不能指望靠祭祀讨好天帝和诸神,不仅周人不能这么做,也要禁绝商人的人祭行为。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抹杀关于它的记忆,防止它死灰复燃。
周公宣称,王者应当爱民、德治和勤勉,这样才会受到“天命”青睐,长寿享国;如果王者残暴对待庶民和小人,天命就会转移到更有德的候选君王身上,从而改朝换代。
毁掉所有相关甲骨文档案材料,还要重构新版本的历史:夏商周从来不存在人祭行为。王朝的更替只是因为末代君王的德行缺陷。
周公销毁了商朝诸多甲骨文记录,也禁止殷周贵族书写真实的历史。但周公唯一不敢销毁的,是文王留下的《易经》。周公的办法是对《易经》进行再解释,具体方法则是在文王创作的卦爻辞后面加上一段象传进行说明。
(来自北京·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
东夷战争结束后,成王在洛阳小住期间,一位贵族送的青铜尊(何尊)有了「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
20,诸侯
宋国:周公认为仍有必要保留商王室的世系,决定让纣王一位庶出的兄长微子启继承商朝,都城定在商丘,是为宋国。
卫国:周公旦以王的身份宣布了册封弟弟周封为卫侯的决定。新生的卫国将统治旧商朝核心区,都城设在废殷都以南约60公里的朝歌。
周公长子的鲁国。
太公吕尚长子的齐国。
召公奭的燕国也很遥远,在今北京市境内。
分封武王的幼子周虞到晋国(封地在晋南的今翼城一带)
周人谨慎,谦恭,重集体,富于忧患意识,这些都成了新华夏族的样板品格。
后世人的这种“正常”观念,正是周人开创的:人死之后,安静地躺在属于他(她)自己的或大或小的墓穴里,有或多或少的随葬品陪伴,但不再有为他(她)献祭的大量尸骨。
但,一些殷商后人,在周影响力小了之后还是会有「玩献祭」的个别行为,但那会儿这已经是众叛亲离行为了。
21,孔子
先祖出自宋国国君家族,商人后裔。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逐渐兴起,开始提倡仁政和爱人。当时还有制作陶人俑随葬和埋入祭祀坑的习俗,结果遭到孔子诅咒:“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对此的解释是,孔子讨厌这种模拟用人殉葬的行为
孔子的职业是整理上古史的学者,他很可能是在晚年破解了商周之际的一些隐秘往事,担心用陶俑随葬会唤起人们对人祭时代的记忆。
孔子描绘的殷周之区别:
殷商统治者尊崇神,要求民众必须敬神,对鬼神的重视程度超过正常礼俗,对民众的刑罚多于奖赏,多威严而缺少亲和力。这造成了民众性情躁动不安、争强好胜、缺少羞耻感的缺点。
周朝统治者则推崇世俗的礼仪,对民众比较宽容,虽然敬拜鬼神,但不让它们干预人间事务,更重视人间的世俗秩序和信用,人间的身份等级则依据爵位高低有所区别,有亲和力,但缺少威严。这造成了民众趋利且心计巧诈,善于掩饰欲望和自我包装,心中少有真诚,奸滑而有欺骗性的缺点。
孔子晚年向周公致敬,并参与、发展了周公的事业。或者叫帮周公一起隐瞒了商的人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