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4pXOHdQEeiJqA2RHrzNDVw
最近这几天看了一篇有三万多子的演讲内容,是来自理想汽车的李想在理想汽车的春季媒体沟通会上的分享。
在此,我们拿过去7年半的经历和验证在内的一个完整过程,给大家分享一下,作为一家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创业企业从1到10的阶段,我们思考了什么东西,做了哪些判断?然后以及背后的为什么?此外,我们在看一个企业做到千亿收入的规模,达到从1到10的阶段,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面临什么挑战、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李想
有一些思考,学到很多,值得做个笔记。
把为什么要做理想汽车,一开始为什么这样做,后来为什么那样做,要解决什么问题,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儿,未来要怎样,真的是说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对能源的思考
1,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因素:能源+信息。而「智能电动车」正好是能跨越这两个因素的行业。
这回答了李想为什么要进入「智能电动车」行业。
2,对能源的思考:超级大国的能源一定由政府主导(能源技术路线、政府背后的思考)。
要获得市场认可,就要解决这几个问题:用户的需求,政府的需求,以及背后挑战性的问题。
用户需求:能源获取的便利性(充电方便不),用户能源获取的成本(电费便宜不),舒适、环保零污染(比如舒服,没异味)。
政府需求: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不能被人卡脖子),能源供给的安全(能自给自足),碳达峰和碳中和(可持续发展,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回答了理想汽车一开始就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3,将用户需求问题拆解成具体问题就是:充电难和电池成本高。
应对策略:
充电难 -> 思考从完全替代燃油车的角度来看充电挑战。
电池成本高 -> 换电(成本风险大)-> 增程电动车
充电桩等待时长过久 -> 缩短等待时长 -> 「快充」 -> 碳化硅+高压平台 -> 节省非常多的成本
充电桩=产品,≠服务
坚持两条路线同时往前走:把增程效率做的更高,做的更好;高压纯电上做的更好
「在过去的从0到1的阶段,增程帮我们站住了脚,让我们获得了一个可观的收入」
对信息,AI 的思考
因为人类拥有地球上最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所以人类就是地球的霸主。
理想汽车有四支人工智能的算法团队:
1. 去年建立的智能座舱团队,做多模态算法;2. 智能驾驶;3. 智能工厂;4. 零售端智能。
智能工厂好处:人工智能替代人工成本,降低车的质量成本,分解事故降低车险价格。
为什么搞这套体系?
汽车电商为什么会失败:汽车电商整个业务链条中90%,甚至95%是发生在线下的,在整个线下的仓储、库存、物流、交付的体验环节,我们当时没有做任何的改造,整个成本甚至比传统的汽车经销商还要高。
软件1.0(核心就是运行在一个数字世界,但是物理世界发生的一切我们改变不了),没有办法解决线下物理世界的问题。
什么可以改变物理世界?有什么办法能改变物理世界?
只有 AI(核心其实是学习,它不是编程,不是逻辑,是依赖于其对人类的模仿和学习)
关于 AI 的思考:
第一个类别是基于长期进行分析和观察,做到拟人的状态。
小脑为主大脑为辅的行为学习:快速反应,不用过大脑,比如开车的时候,这种不能犯错。
大脑为主小脑为辅的认知学习:处理复杂命令,有难度,不怕犯错,
自动驾驶阶段分两个阶段:
1,行为学习阶段:
感知层面是蝙蝠的工作模式;
决策方面按照人类写入的规则判断;
执行控制也是按人设定好的规则;
反馈成长靠人工标注。
所以叫辅助驾驶。
2,认知学习阶段:
变化来自特斯拉在北美进行的FSD beta研发,车开始以跟人相似的方式来观察这个世界了。
感知层面 -> 三维感知,相当于在原来蝙蝠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厉害的眼睛。
决策方面+执行控制+反馈成长 -> 从三维感知,到判断决策,再到执行控制形成一体端到端学习的黑盒子,自动化的标注、自动化的分类还有自动化的训练。训练-验证-部署。
结果就是:整个驾驶体验和安全性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它就像人类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下怎么工作,去进行学习。
进而引出:
车企在智能驾驶方面的比拼其实就是三个部分:成本、数据、大模型训练。
智能驾驶的成本是包括传感器(雷达、摄像头)+计算平台的。
“端到端”闭环数据(要求企业得卖出去足够多的,装满这些传感器和计算平台的车)。
大模型的训练(真正要下决心去做人工智能的企业必须去面对、解决和投入研发的部分。)
李想认为,竞争不仅局限在应用层、算法和产品层面,真正的竞争还将会出现在最底层:AI操作系统和车端芯片。
车端AI操作系统不允许出现延迟,因为可能延迟0.5秒就会车毁人亡了。
车端的BPU,典型的小脑为主、大脑为辅的工作方式。
训练端的TPU,专用的云端训练芯片就是以后的超级中央大脑。
智能电动车什么时候真正进入“智能时代”?
关键点:要找到一个精准的用户体验的价值点。
以智能手机为例,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就可以快速发展了:
1,3G网络;2,08年7月App Store上线;3,10年iPhone4发布后提供的OTA技术(远程升级)。
所以 2010 年后,手机从触屏时代真正进入到了智能手机时代。
终端不算智能,终端只是延续了手机的功能。
李想认为:这个时间点,尤其是对于中高端车,会出现在2024年。真正的基于大模型,基于BEV技术实现的城市NOA。
之前是买了一幢20-30层的没电梯的楼房,之后就是安上了电梯。
李想预测:
2023 年底 – 大部分头部企业能够做到2011年年底特斯拉的水平。
2024年 – 普遍能做到2022年底2023年初特斯拉在北美的水平。
如果不能提供城市NOA,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尤其中高端车)
首先从中高端车开始,进入基于软件2.0的智能电动车的时代。
关于品牌的思考
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走过去?
我们是谁,我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企业使命:「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
企业愿景:「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企业价值观:「超越用户的需求,打造最卓越的产品和服务」
理想汽车有三条行为准则:
超越用户需求(始终把用户价值放在第一位,绝对不是需求)
做正确的事,不做容易的事(上来就行动是容易的事,我们很多错误选择都是这样造成的)
要上OKR,要上IPD(用协作的方式解决所有的问题)
面向的消费者是谁?提供什么价值?
核心定位是家庭首选的豪华电动车品牌,这里面包含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豪华,一个是家庭。
「整个品牌理念,无论是向内、向外要梳理清楚,而且要天天得讲,才能让所有的资源投入、精力团结一致,也让大家知道如何做观念的取舍。」
「如果一个企业方向不清楚、选择不清楚,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人在开辟自己想要的事情,而不是用户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对企业更有价值的事情。」
关于经营理念的思考
「过去300多家造车新势力,只有1%企业在品牌方面是合格的,大部分连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
品牌是脑袋,产品才是身体。
汽车产品三个层面:
1,产品安全的层面
2,产品价值的层面
3,产品向往感的层面
毛利率 = 造血能力:
「作为智能电动车企业,我们认为一个健康的门槛是20个点(研发投入基本上在10个点以上,销售管理费用做得非常好也要7到8个点,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还有资本的投入,比如建工厂)」
具备造血能力之后的钱用在哪儿?
搞研发:产品研发(最基础的研发)、平台研发(高投入,7~8 个点的成本)和系统研发(最高阶)。
交付能力:
「汽车整个链条太长了,长链条、长周期,制造成本极高。因此一个产品发错了,这个公司估值都要掉 80%,所有人都是在个规则下来玩游戏。要把产品交付出去,不是只是造出来、研发出来就可以,还需要有很多能力提升。」
商业能力:销售和服务环节。
直营方式管理面临的挑战:一是现金流,这过去压在经销商那里;二是开店速度;三是怎么避免大锅饭,把激励模式构建起来。
供应能力:
理想把车所有零部件分成:
1,传统的后视镜、保险杠,交给供应商;
2,新的电子类、芯片类的如域控制器,代工厂搞定;
3,三电相关的零部件(最关键),供应商供货量有限,需要自己搞一部分;
供应能力需要有 24 个月前瞻规划,供应链自制率也不能做得太高。
组织能力:
组织决定了我们的效率和有效的正反馈。
组织会遇到三类不同问题:
1,懒惰(属于个人的问题),对应的是「主动」,要「变专业」
2,惯性(管理层的问题),对应的是「必要性」,要「会管理」
3,无知(经营层的问题),对应的是「认知」,要会「懂经营」
如何转变?
1,流程
好的流程不是不是让你 123456789,告诉你怎么去做,而是说你不要跳过这个事情。流程还包含管理工具。
向外看这个行业 -> 设定目标,做规划,有效分配人和钱 -> 执行和协同 -> 复盘+沉淀 ,形成正向循坏。
2,人的心智
按照《高效能人士的 7 个习惯》“专业”“管理” 和 “经营” 这 3 个层面来训练。
成为一个成年人:出了问题不要向外去找原因,先向内找原因。
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就是理解别人是我们的义务,帮我们解决经营层面的目标。
成为一个领导者:如何让更多人来理解你,千万不要抱怨别人为什么不理解我。
这三个对应的心智能力在与相应工具结合的时候,就能解决组织的问题:
·当我们是成年人,并拥有专业的流程和工具时,我们一定能解决懒惰的问题。
·当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管理者,能理解别人的不同时,我们一定能做好管理,并解决惯性问题。
·当我们成为一个领导者,能让更多的人支持我们,理解我们,可以一起创造成功时,我们就能用各种经营工具去解决各种无知的问题。
·然后不断提升团队的认知,变成团队的能力。说这是我们核心的组织的理念。
创业过程要经历的阶段
李想还分享了他认为自己创业过程中经历的五个阶段,用以勉人自励。
第一个阶段是,我老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从来不都不向外看,躲在一个井里。
第二阶段是向外看,但看不明白。这些企业神经病啊,搞那么复杂的流程,一帮人在这儿搞运营、搞分析。
第三个阶段是觉得还是不行,痛苦,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找一些高人、顾问,让他带你看明白。
第四阶段,又会进入一个我看明白以后上去就做,这就出问题了,这不是你从好的企业招几个员工就能做的。因为能规划、修路和运营路的人,和只在路上开车的人,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往往我们找到一帮开车的人来给我们修路,或者我们自己什么都不规划,上来就修路。
第五阶段,我们就会很清楚知道,这个公司过去某个阶段用了哪些咨询公司,甚至哪个团队。以及当时在这个阶段时,这个公司用的是哪些人来做规划路、修路和运营路的事。我们把他招进来,慢慢自己就会修路了,这时候,团队在上面开车和运输价值,效率才会变更高。
每一轮都是干一次蠢事,一次不止,然后只要还活着,就再做一次升级
全文可以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