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ZX3Mp5Q1fLNB1CQDCM9ZIQ

AI 本身只是工具,脱离具体业务场景和高流量环境,很难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普通人卡在“知道”和“怎么做”的鸿沟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周期经验和实战指引,那么找个有经验的“大哥大姐”带路和不停学习新东西,比如AI,就很重要了。
别光等着,得主动试错、找资源,站到好位置。
传统商业逻辑是“需求驱动供应”:消费者想要啥,商家就造啥,供应链跟着跑。比如,你想买件T恤,商家得先猜你喜欢啥颜色、啥图案,然后生产、备货、卖给你。但这套逻辑有个痛点——预测不准就容易积压库存,或者缺货。
现在,AI 生成内容(比如生成设计、图片、虚拟试穿)把这套逻辑反过来了:
先卖图片,再造实物:像 Shein 这样的,也会靠 AI 快速生成海量服装设计图,往平台上一扔,消费者点进去看,觉得“好看”就下单。订单来了再生产,压根不用提前囤货。这就是“生产创造需求”——消费者可能压根没想买这件衣服,但好看的图片和低价刺激了购买欲。(原来我自己搞的那个www.wsmdx.com无意中是模仿了这个模式……在此之前我还真不知道 Shein)
个性化定制:AI 还能根据你的浏览习惯,给你推荐“专属”设计。比如你在 平台上上翻了几件T恤,AI 可能立马生成一个类似但更符合你口味的款式,勾引你下单。这种“即时设计”让需求变得更灵活、更精准。
那这背后用 AI 抓取全球潮流趋势就行(比如各大社交平台上火的元素),“瞬间”就能把设计变成“商品图片”(比如现在出一套热门事件或者元素的表情包也是分分钟的事儿),再靠供应链把图片变成实物?
5,油管视频《How We Build Effective Agents: Barry Zhang, Anthropic》。
第一,别啥都用代理,挑复杂又值钱的活儿,像编程这种。(别乱用:AI代理只干复杂值钱的活儿)
第二,保持简单,先把基本功能弄好再优化。(简单点:先搭好基本框架,别急着优化)
第三,站在AI角度想,它缺啥就补啥。未来他觉得AI得省钱、会自己升级,还能组团干活。(换视角:想想AI咋看世界,帮它干好活儿)
6,温和的正常人,网络上像是披着隐形斗篷的旅人,存在感近乎零。发一条推文,好比在浩瀚太空轻喃“你好”——微弱,却自有重量。
在这个“谁吼得 loud 谁抢到麦”的时代,安静的人反而更值得倾听。表演型人格的喧嚣主宰了流量,极端环保主义、LGBTQ+争议,甚至审丑文化,都被放大成舞台剧,博眼球胜过讲道理。传统媒体有记者和编辑尽力平衡报道,自媒体却常陷入个体偏见的深渊——某人眼中的“真理”,可能是另一个人的误导。极端引来更极端,流量追逐出怪圈,理性空间被挤占。
安静的人不争着出头,他们的思考却像暗处的星光,冷静、克制、深邃。他们不表演,但每句低语都可能藏着洞见。网络时代放大了一切,却忘了最珍贵的,往往是那些不急于被听见的智慧。
7,最近玩图上瘾了之后,不得不承认AI 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已经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在活动KV、社交媒体素材、运营类设计等快节奏项目中,AI 能快速生成视觉稿,甚至直接输出接近成品的方案。
原来需要十人协作的流程,现在可能两三人+ AI 工具就能完成。不仅取代了初级设计师的部分工作,连中级设计师的迭代任务都可能被压缩。
甲方爸爸也不傻,他看到你用 AI 降低了成本,人家自然也会砍预算啊,甚至大概率要求更短的交付周期和更多修改可能性(“AI 改图多快啊,再改十版!”)。感觉设计师摆脱不了“又累又不赚钱”的恶性循环。竞争从“谁更专业”变成“谁更快更便宜”。刚入行或技能单一的设计师就要遭罪了。
转念一想,各行各业,哪个不是如此呢?拥抱 AI 是最好的选择,与其被AI取代,不如成为“AI+人”的复合型人才。用Stripe老板的话来说:深入研究,成为专家,目标是多读书。
8,温和的正常人,网络上像是披着隐形斗篷的旅人,存在感淡如薄雾。发一条推文,仿佛在无垠太空低语“你好”——微渺。
这年头,网络成了“谁炸裂谁上位”的竞技场。短视频、公众号、直播间,个个铆足劲“炸”:夸张的标题、歇斯底里的表演、极端的观点,像烟花般绚烂夺目。
极端、争议、审丑,全被包装成流量狂欢,博眼球远胜过求真相。传统媒体好歹有编辑把关,力求平衡;自媒体却像放大镜,把个人偏见吹成“全民真理”,误导、撕裂、然后更极端,周而复始,理性空间被挤到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