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PbVY62QumHGSuZn1yCkU_A

2015年以来同步的Apple Notes:所有摘录的引用、待办清单、各种尝试过的生产力系统,统统一键清空。
删除后的感受,她是还这么形容的「感到一种解脱,仿佛摆脱了嘈杂的负担,内心恢复了平静。」
是什么让这个原来痴迷构建所谓的“第二大脑”的做出这么极端的动作呢?
理由是:“第二大脑”成了负担。
– 笔记越积越多,成了“信息的坟墓”。她记录了无数灵感、引用,但这些想法被存档后就再也没被“活过”,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第二大脑”变成了一个「死气沉沉的博物馆」。
– Obsidian的文件夹、插件、图谱视图虽然强大,但让她开始为了记录而阅读,为了归档而思考。生活变成了“提取信息”的流水线,好奇心被格式化。
– 未读的书单、未整理的笔记列表让她感到焦虑,仿佛不整理完就无法成为“理想的自己”。她称之为“未读的焦虑”,一种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安全感。
我觉得这实际上也是很多人在用很多笔记工具记录时候面对过的问题~
她还用提到自己戒酒6年的经历,这让她重新审视时间和自我。她翻看了旧笔记,发现那些记录的目标、框架和系统,虽然曾被她视为“真理”,但真正帮助她渡过戒酒难关的,不是这些笔记,而是当下的行动和反思。
翻看旧笔记时,她感到一种“存在主义的滞后”:过去的自己拼命为未来规划,却忘了活在当下。她意识到,过去的经验无法直接指引未来的路,复杂的笔记系统反而让她被旧版本的自己困住。
她甚至反思了“第二大脑”这个比喻的局限性。
– 人的记忆是感性的、情境化的、流动的,不是静态的文件夹或标签。我们的思维擅长即兴发挥,主动遗忘不重要的东西,而非事事存档。
– Obsidian虽然好用,但复杂的系统让人产生“掌控一切”的错觉。她开始把思考“外包”给工具,相信未来某个自己会整理、提炼这些笔记,但那个“未来自我”从未出现。(这就好像我们很多人都喜欢收藏,点赞,说有空了再看~)
– 她引用博尔赫斯的《巴别塔图书馆》,指出一个包含所有可能书籍的图书馆,既有真理也有废话,最终让人迷失。同样,过度记录的想法没有被重新审视,就等于从未存在。
Joan将删除笔记视为一种主动的设计行为,类似艺术家销毁草稿,像雕塑家凿去多余的石头,删除无用的笔记让她重新聚焦真正重要的东西。
她不再追求“永不遗忘”,相信重要的想法会自然浮现。她用“像脱掉衣服游泳”形容这种感觉:轻盈、有点脆弱,但无比自由。
那么她现在用什么方法记录呢?(人家可没说一点不记了)
用名叫“WHAT”的笔记法(“What’s Happening And Thinking”的缩写),一页纸上记录最关键的事项,不再试图捕捉一切。

我来补充下这个「WHAT」:
W – What’s Happening(发生了什么)
H – How it Relates(与什么相关)
A – Actions(行动项)
T – Thinking(思考/洞见)
Joan 这个事儿是不是有点像另一种形式的「断舍离」,但我们要强调的是人家删除了“第二大脑”,不是因为笔记无用,而是因为复杂的系统让她失去了思考的自由。
也是提醒我们:真正的思考发生在当下,重要的想法会自己回来。
比如现在 AI ,很多人也非常容易迷信工具,不断冒出来的各种各样的 Ai 工具,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它们的角色,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我反正还是别纠结知识库了,不如多花点钱买个好的 AI里的观点,AI 现在就是一个聚合了人类所有知识的巨型笔记,我们自己专注在会思考,会问就行了。

我现在的方法大概就是这样的:
一些灵感或问题直接写 flomo上 或者直接发给微信好友上的元宝,让 AI 帮着分析、补充和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