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v0ZrzMDadehzmr_2h_OrRg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工作流(Workflow)VS 智能体(Agent)的文章,文末我提到了MCP。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仿佛一夜春风,席卷AI界,宛如人工智能领域的“USB-C接口”,以其标准化的魅力迅速赢得众多平台的拥抱。比如传播最广的这两张图(我用AI转成了中文的),非常清晰明了的解释了到底什么是MCP~包括之前在聊知识库的时候提到的纳米 AI,也有了叫深度研究智能体的东西。对于开发者来说就是是“ LLM 版的 API ”,为大型语言模型(LLM)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方式来连接外部数据源和工具,极大地提升了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没有 MCP 之前,开发者想让 AI 调用某个工具(比如查日历、发邮件),得为每个工具写一堆定制代码,处理认证、数据格式、错误处理,费时费力还容易出bug。MCP相当于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插口”,开发者只需要按照MCP的协议写一个“连接器”(MCP服务器),AI就能通过这个连接器访问工具或数据,省去了大量重复工作。MCP 的灵活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I 可以在运行时“询问”MCP服务器有哪些工具可用,工具的描述、参数、用途一目了然。
普通API通常是“请求-响应”模式,比如查天气 API,拿完数据就结束了。但MCP 支持持续的、双向的交互。你让 AI 帮你安排会议,MCP 可以让 AI 先查你的日历(工具1),再发 Slack 消息确认(工具2),最后更新日历(工具1再次调用),整个过程像一个智能助手在协调,而不是一堆孤立的API调用。
MCP是开放标准,任何LLM(Claude、ChatGPT等)都能用,任何工具都能做成MCP服务器。这意味着你今天用 Claude,明天换成开源模型,MCP的集成还能继续用,不会被某个 AI 厂商锁住。截止到目前,已经有N个社区开发的MCP服务器,覆盖文件系统、数据库、网络搜索、音乐制作等各种场景。开发者可以直接用现成的连接器,不用从零开始写。目前看来,MCP 对开发人员的价值比普通用户高。尤其像我这种完全依赖AI辅助编程的水货开发者,MCP 简直就是「福利」。复杂的一些项目,你更只需要会用AI的自然语言接口,告诉它“干啥”就行,未来越来越多的工具加入 MCP 之后,大把现成的,真的就是你只需要动动嘴,AI帮你把活干了。比如 Git 命令简直就是我的噩梦!git add, git commit, git push, 一不小心还手残敲错,或者直接把代码推错分支,还有回滚,简直是崩溃现场。用上了MCP就不一样了,AI直接接管你的Git操作。在AI编辑器里,如Cursor或者windsurf里说:“帮我回滚到上个commit,但别删我当前的改动”就好了。咱们把想象力开大点,之前光一个 AI 编程就吹成那样了,各种炸裂,后面加上举手可得的 MCP,那不得炸翻天啊。妥妥的“嘴炮开发”立等可取。这倒不是我最关心的,我关心的其实是另外一件事儿,有没有可能MCP是解决 AI 时代的流量困局的破局者?
毕竟我是一个在网站时代靠流量挣过钱的,我就对怎么得到流量这个事儿很在意的。2010年以前,可以通过网站拼命做SEO(搜索引擎优化)来搞流量。后面移动互联网时代了,也可以自己搞APP,再不行你还可以app里的小程序,或者搞内容,反正也能各有各的活法。但AI时代,就有点不一样了,AI 对话框成了超级入口。它越智能,用户越倾向于直接在对话框里解决问题(订票、查资料、买东西),而不是打开网站、App或小程序。这导致传统流量入口(搜索引擎、App Store、社交媒体)被削弱,流量集中在 AI 平台,形成了“流量黑洞”。之前还想着比SEO更重要的是AIO,未来的流量密码可能就是它。研究了一番MCP之后反倒是“眼前一亮”了,不能自己长出”AI大脑”,那就成为AI的”手和脚”,那不就是把自己变成MCP的一员么?让自己的产品、服务早早适配MCP协议?毕竟它也可以跟传统的API那样按调用次数收费啊。或者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是一个酒店入住了类似美团这样的 AI 平台,等着用户调用AI推荐你的服务呗。搞不好,你比以前还挣钱,因为覆盖面可能就广泛了啊,或者所使用场景更集中了,你就好好把人对人的工作做好就行了,人对机器那部分你就是一个MCP服务就好了。那么就未必是一定要靠AI大模型产品了(只要AI大模型没有被一家独大,处于这种多方竞争的局面,那群众就需要类似的聚合平台来解决不同场景下的问题),很多类似AI纳米这种有用户量的智能体工具,也是一个选择。毕竟你也可以把你的MCP服务加入到他们这样的产品里。MCP这个东西目前这个阶段来看对普通人并不友好,比如很多人面对API Key,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去申请,也不知道该怎么配置。但说实话普通人其实不关心 MCP 是个啥,甚至也不在乎这玩意儿有什么用。那些技术细节就像“黑魔法”,听都听不懂!他们(包括我)只在乎一件事:好不好用。对于普通用户,MCP的价值在于“幕后默默发力”,让AI变得更强大、更方便,只要“张嘴问AI”或“点一下按钮”,就能享受到MCP带来的便利就好了,订票、查资料、做视频,丝滑到你只想喊“牛逼”!这个时候,纳米 AI 这种懂普通人需求的产品的妙处就体现出来了。你就别操心了,我直接给你给你一个大的~超级智能体自带各种技能树(MCP服务)。说白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MCP 的价值就在于“开箱即用”。比如纳米AI这个就将很多无需安装配置的服务集成到应用中,用户可以轻松通过简单的界面(如聊天窗口或 IDE 插件)与外部工具、数据源交互。我目前体验了一圈MCP的最大感受就是,大模型+ MCP 之后就可以变成长手长脚长眼睛的真智能体(Agent)了,因为真可以给你干活了啊。
再大胆一点,未来MCP可能真能让Agent变成你的“生活助理”:早上Agent帮你筛选互联网上的热点,自动总结成“今日简讯”。
中午Agent根据你的口味订外卖,顺便分析哪家店的优惠券最划算。
晚上Agent帮你写邮件、整理文档,你只管躺着刷短视频。
有没有点《人生切割术》的味道,它负责你的“工作人格”?
比如,小姨子全家要出门游玩,把小朋友养的两只小仓鼠寄养在我家,刚过去一天,仓鼠居然一夜之间生了五个小崽子……
毫无经验的我们慌的一批,我就在睡觉前用问了下纳米的超级智能体,说我家仓鼠生娃了,咋整,然后它就给我生成了一个详细的报告~
我还打印出来,贴在了旁边,方便家里人都知晓……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安全了~就像大佬@xicilionmcp 所说的: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无节制地将用户各种私有数据自动发送给商业公司的技术。
MCP 可能导致用户私有数据(包括个人电脑或本地网络中的数据)被“自动”传输给商业公司?
这些貌似就要交给像纳米AI这种有安全背景的公司去想办法让普通人可以放心大胆的享用MCP了~
https://mp.weixin.qq.com/s/v0ZrzMDadehzmr_2h_Or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