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Ru2b0LXrLlpOqWBaH1rZgg


https://mp.weixin.qq.com/s/Ru2b0LXrLlpOqWBaH1rZgg
https://mp.weixin.qq.com/s/g0YeC2JeemX2XFeTfDHFzg
1,破坏了传统送礼的”含蓄美学”:
直接显示价格,让原本应该模糊的礼物价值变得赤裸裸
需要收礼人主动填写地址,无法维持”推拒-接受”的礼节性过程
这种过于直接的方式破坏了送礼过程中微妙的社交默契
2,不符合送礼的核心场景”向上社交”:
传统送礼多是”下对上”的场景(如晚辈送长辈)
这类场景中,收礼方通常需要表现出”不想收”的姿态
而微信送礼的机制让收礼方无法体面地表达这种推拒
3,变成了简单的”代付款”工具:
主要应用在确定对方会收的场景(如恋人互送、父母给孩子买东西)
这已经偏离了传统送礼的本质
更像是一种远程代购功能
4,不过这个功能仍有其价值:
作为代付款工具很实用
仍然能传达送礼的心意
为微信提供了一个商业化的入口
就是即便在数字化时代,一些传统的人情世故和社交微妙性是很难被技术完全替代的。
我琢磨了下,类似的其实还挺多的,
哪怕是现在很普及的微信红包,也更多用于日常零碎的场景,而非正式场合,在重要场合(如婚礼、满月、过年的压岁钱)人们仍倾向于使用实体红包,毕竟在这个过程中的寒暄、道贺祝福这些仪式感是微信红包无法取代的。
视频拜年虽然也很方便,但”提着礼物登门拜访”这种形式依然不可替代。
人情往来中的”适度”拿捏,或者是一些需要”给对方留面子”的场合。
这种微妙的社交智慧很难被程序化。
当然,也不绝对,可能也是一个慢慢替代的过程,毕竟以前写信的也觉得更有仪式感,但现在应该没几个人还用书信往来了。
这么一联想,感觉很多事情也挺有意思的。
虽然我不太喜欢这些人情世故,但有时候你做事儿多时候还是要考虑下人情世故对其影响的。
有群友发了一份四十多MB 的来自生财有术的文档:公众号爆文写作(原创)|实战手册.pdf,大概率很多人看不完,我就用 AI 提取总结了下:
一、 深入理解平台与算法逻辑
二、 精准的选题策略
三、 创作高质量的正文内容
四、 打造高点击率的标题——“开幕雷击”
五、 利用平台机制,提高文章曝光
六、 持续优化和复盘
通过以上更详细的策略、技巧和方法,并不断学习和实践,相信您能在竞争激烈的公众号爆文写作领域取得成功。记住,内容为王,持续输出高质量且符合平台规则的内容是长期发展的关键。
最后分析一个链接,分析低粉爆文数据的:
https://uxhpdcci0p.feishu.cn/base/P4LhbGPIGab3KEsSEgGc5dkengf?table=tbl6MTSeFfHlFMpu&view=vew4Xsp5Hf
之前发过一篇《一点碎碎念,突然就想到了道德感》,最近又有些拧巴了。
不同的社会属性就决定「表达分层」:对家人、朋友、同事、公众的沟通策略不一样,这是生存本能,你还不能说是虚伪。
真诚和真实不是一回事。
比如我在我父母面前的可能还没有在我老婆面前更真实。
有时你可能会出于真诚想要保护对方的感受,选择不完全表达自己内心的全部,这时候你可能并不“完全真实”,但你依然是“真诚”的;
而有时你把所有的真相都直白地表达出来,这可能是真实的,但未必能传达出真诚的关怀。
不撒谎,但选择性表达其实就很真诚了。
追求100%真实的执念的背后是渴望被他人认同为“纯粹”或“无伪”的人,会加剧内耗。
就好像前面我说的道德感,都是「自我神圣化」陷阱。
允许自己「戴着面具生存」。
就好像「有人关注」和「没人关注」我自己写东西表现出来的“我”也会发生变化……起码我不大会在有更多人关注之后还跟写日记一样直接暴露出我的脆弱面。
– 最近翻了翻马斯克和英伟达老板黄仁勋的自传体的书,还有大火的 deepseek 创始人的一些新闻。
改变历史进程,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就那么一小撮人,大部分人都“没啥用“,但我今天看到一个比喻,既讽刺又乐观,大概意思就是说:
我们每个人加在一起,就像是一张巴掌大的擦屁股纸,真正起作用的那部分,只有那一小块,而剩下的大部分纸其实是干净的——就像大多数人的存在,看似没啥用。但你不能说这些“没用”的部分没有价值,要是把这部分都去掉,剩下的擦屁股纸就只剩那一小块,肯定会把屎弄得满手都是。
是不是能释然点?🥲
–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全部底牌都押在老实和善良上。虽然大家表面上都喜欢老实人,但很少真正尊重他们。
当社会给你颁发’老实人’奖章时,实则是标注了可榨取的价值刻度。所有善意都需自带棱角,否则美德终成他人砧板上的鱼肉。
但这种东西其实也难说,按照「结果正义」逻辑,就跟点评一些企业家一样。「成了」,雷厉风行就是「硅谷式决策美学」,「黄了」,这个特点就是「缺乏风险意识的赌徒思维」,同样的「破除陈规的狼性文化」随着结果的变化也会变成「刚愎自用的管理灾难」。
话语权的流动方向,永远追随资源金字塔的梯度。也就是说拥有资源和权力,能够塑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几个月前,我就一直有关注这个平台:airops.com
还在我的知识星球分享过,甚至有那么一阵子我还想做一个简易版本的给自己跑文案用。
直到我这几天有试了试飞书的多维表格……
好家伙~就是这个味儿!还免费!(官方说明:使用多维表格的 Deepseek R1 字段捷径有 100 万 token 的免费额度。免费使用不需要绑定 API key。当免费额度使用完后,去火山引擎网站注册后绑定账号即可)
强烈推荐,没体验过的时候,不会的我手把手教给你。
传统AI对话是一问一答的串行模式;
多维表格+deepseek允许批量处理,可以一次性提交多个任务并行处理;
能设置自动化工作流,如完成后自动通知;
无需持续盯着对话框等待回复。
你再也不用在输入框提交内容后像傻子一样等待 AI 完成,或是不断来回查看进度了,彻底摆脱在 AI 面前「提交-等待」模式。
初体验
1,打开飞书,找到多维表格,先建一个空白的表格咱们来演示。
为了方便演示,我把多余的列都删除了:
2,+号,新增一个列表,选 deepseek R1。
3,配置下面的「选择指令内容」那里选择一下对应的字段,比如,我图片里那个字段名字叫「这里呀」,相当于就是你需要根据哪个字段的来通过 deepseek 进行 AI 生成。
自定义要求就是对应给你的提示词要求,你想让它输出什么风格或者格式,就提什么要求。比如我举例的是写微信公众号的爆款文章。
首次体验的时候建议默认选择思考过程、输出结果,点击确定即可。
出现这个弹窗,选仅保存配置,
5,我们来演示下过程,我们现在可以在「这里呀」字段填入任意内容:
我输入的内容是「关于幸福的期待,比如如果你能在下午四点钟来,那么我在三点钟就会开始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成功输入后,这个⚡️表示开始工作了,稍等片刻,它就帮你搞定了。
可以点开首列旁边的查看按钮,看写的文章全文:
当然你也可以像调整 Excel 表格一样调整样式:
6,用可视化的「表单」来收集信息:
这个页面大家应该挺眼熟的,就是一个收集信息的 DIY 页面,用来收集想要的信息,配置好了以后可以生成一个网页地址可以发给指定的人。
比如我这个就用了最简单的,只用填这一个字段内容,对应的 url 是:
https://uxhpdcci0p.feishu.cn/share/base/form/shrcn3y4yqAf3RzALSn7njhKCcd
你也可以扫那个二维码试着填点什么体验下。
成功提交后,数据会出现在我后台对应的多维表格字段中,同时 AI 自动开始工作了-写文章。
上面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方便入门并体验到它的用途,比如你可以在睡觉前,扔过去 10 个选题,然后踏实睡觉去,第二天早上起来,它已经给你准备好了 10 篇稿子待你选择。
7,完成了可以让它发消息通知你,设置一个工作流即可。
进阶篇……
现在开始转动起你那聪明的小脑瓜,琢磨下这个能给你干嘛用?
我来抛砖引玉咯~
1,老师评作文甚至卷子:
增加一个附件,在表单页面直接上传图片,对应的表格字段为「附件」。
同时文本这里选择豆包的 AI 图片理解,关联「附件」字段,相当于是拍了学生写的作文,提交图片后,文本字段会自动根据图片的信息提取对应的文字内容。
然后再用 deepseek 创建一个语文老师来解读「文本」字段的文字内容即可。
效果就是这样的。
2,同一个主题同时处理成不同平台最匹配的内容文案:
咱们就用读书这个事儿举例,比如我们要聊一本书,要分别对应成公众号文章,短视频的脚本,还有小红书文案,现在用上它,你的效率飞起。
我给你操作一个~
3,通过表单页面,我们自己加前端加入一个自动化收集热门内容的,接到这个表单里去,它就可以自动跑你想要的数据了。(这也是我自己之前想做 ,现在感觉也不用做了……直接用这个多维表格+deepseek 就好了)
4,用户调研与反馈分析:利用多维表格的表单收集用户反馈数据,然后通过Deepseek分析用户的文字反馈,自动生成报告或者总结趋势。这可以用来做产品改进、用户满意度调查等。
5,产品描述优化:输入基础的产品参数和特点后,自动生成面向不同场景的产品描述,电商详情页、产品手册、营销推广文案、社交媒体介绍等。
6,招聘流程优化:收集简历内容 ,自动生成: 面试问题清单 、候选人能力评估报告 、offer 邮件草稿等。(也是附件-解读)
7,销售辅助工具,录入客户信息和需求自动生成:个性化建议、方案跟进邮件、报价单、谈判要点等。
8,研究资料整理,收集原始研究数据或文献,可以自动生成:研究摘要、文献综述、研究发现总结、后续研究建议等。
还是那句,先按照我最前面的那个自己体验一个简单的流程,然后就可以拓展了~不会的,告诉我你的需求,我可以帮你做一个多维表格。
PS:鉴于最近关注和咨询各种问题的人较多,我决定重启一年前开的一个知识星球,我会在里面更新更多我自己的一些实践以及其他AI产品或者商业模式的体验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