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iP7yniiKgIQFWqo_aA0LqQ

Sam Altman昨天在他个人blog上更新了一篇长文《The Gentle Singularity》,说 AI 和人类融合到了一个奇点,他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这是一场「温和」且渐进的革命。
顺便又不得不再夸下 AI 的好处,确实让普通人(比如英语并不好的我)能直接阅读第一手内容,打破了信息壁垒。而且它还能根据不同人的理解水平,提供定制化的解释,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一切只用你在提示词里加一个「通俗易懂」,再不行,你还可以说「小学生都看得懂的」……
– 奇点好理解,就是技术进步到某个临界点后,发展速度快到人类难以预测,常见的方式是爆炸式的,比如世界一夜之间天翻地覆。
– 奥特曼强调是温和的,就是说变化虽然巨大,但会逐步发生,人类能慢慢适应。
– 人类对新技术的接受速度很快。比如,十多年前我们惊讶于智能手机,今天它就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了。AI也会差不多,从震惊到习惯只是「一瞬间」的事儿。
– 即使技术再先进,人类的基本情感和生活方式不会怎么变的(该谈恋爱的谈恋爱,该生娃的生娃,该吃吃该喝喝),意思就是这变化感觉没那么“吓人”。
– 奇点不是突然的,而是像曲线一样平滑。比如,2020到2025年的AI进步已经让我们从“不可能”到“理所当然”,未来十年也会是这样。(这也确实,哪怕我们自己现在对2023年的AI要求标准跟现在也不一样了)
– 奥特曼的意思就是说,大家不要担心,什么AI取代人类,引发全球混乱之类的都是不存在的。只要管理得当,AI会像电或互联网一样,变成日常工具,带来更多机会而不是威胁。
– AI能帮科学家更快研究 AI 本身,比如优化算法、发现新材料。具备自己升级自己的能力。比如,十年研究可能缩到一年甚至一个月。这有点像“滚雪球”:AI 越强,研究越快,AI 就更强。
– 未来不只是 AI 软件变强,硬件也会“自己动手”。机器人能挖矿、建工厂、造更多机器人;数据中心也能“自我扩展”。这意味着造 AI 的成本会低到只用你出个电费。
– 会带来更多的机遇,比如 AI 让科学家、程序员、艺术家效率翻倍,加速解决癌症、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等问题,甚至说到2030年代,智能和能源的“丰富”可能让太空旅行、新材料、脑机接口成为现实。
– 那么对应的挑战也来了,重复性工作肯定就木有了,干此类工作的人失业是妥妥的。超级智能不能被少数人垄断(比如只有少数国家或公司控制超级智能),否则会加剧不平等。文章建议的是让 AI 普及、便宜,像电一样人人可用。同时强调了AI必须按人类的长远利益行事,少搞迎合短期欲望的,比如让人沉迷短视频的算法。
– 最后提到了人类的优势在于“意义感”,说「AI可以提供工具,但人类决定这些工具用来做什么」,用来强调人类不会被取代(但老实讲,我觉得有点牵强啊,有点老板PUA员工说“你的努力很有意义”的感觉,或者说至少赶上奇点的我们这拨人,可能是试验品或者炮灰啊,不太乐观的样子……既要面对AI的冲击,又未必能活到“人类新追求”完全成型的那天。就像工业革命初期的工人,很多人没等到“美好新时代”,就先被机器搞得失业、生活崩溃。啊,我们80-90后的人怎么这么“命苦”啊……)
比如他说「人类天生关心彼此,喜欢社交、创造和表达情感,这是AI无法复制的」,「一千年前的农民会觉得现代工作是“玩游戏”,因为我们解决了生存问题。同样,未来的人可能觉得我们现在的工作很“假”,但他们会有新的追求,比如探索宇宙、创造虚拟世界。这些工作对他们来说会很有意义。」
– 全篇传递了一种积极的态度:AI不是威胁,而是机会。只要管理得当,它能让人类生活更美好,像工业革命或互联网一样。但确实是屁股决定脑袋,毕竟作者自己是AI的大哥啊。我就想说啊,未来确实很美好,但拜托不要让现在的我们又变成牺牲的一代啊……
– 要真像水和电,互联网那样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获取这个能力,原来很多叙事里重要能力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比如以前摆在面前的「能不能做」,大概率就不是问题了啊,就跟我前面说的AI图片生成最适合搞轻量创意小应用了一样,通过API获取模型能力触手可得呀。那就只剩下「做什么」和「怎么做」了。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我这篇:输入决定输出,要不你只会吉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