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ZRXG8CmbKZRstLio9VmnxQ
两位作者,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一位是送外卖的,一位是送快递的。
事实上,他们又不止干过外卖员和快递员,基本上都跟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慌慌张张的为生活奔波着。
《赶时间的人》作者干过外卖员、农民工、保洁员、保姆。
《我在北京送快递》的作者还干过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销售、加油站加油工等。
读这两本书,完全来自于睡觉前听到的一期播客,我的「猎奇」心理就来了,想「窥视」下外卖员和快递员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分别是什么样的,也能为我去送外卖或者送快递做做准备。(我是真的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看完了之后,自愧不如。
当我还对「外卖员」「快递员」有刻板印象的时候,人家不光靠着勤劳「致富」,精神上也比要比我富足得多。
我挺认可阅读、写作是可以把你从低谷里拉出来的。
但他们是无论多难,从来没有放弃对「写作」这个事儿的热爱,而我似乎更像把「阅读和写作」当成了工具,就是我需要它的时候我就特别「热爱」,不那么需要的时候就先「放一放」,也就是因为疫情期间,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我才开始重新拾起来写公众号和独立博客站,要求就是写就完了,不要去管有没有人看。
在B站上看到《我在北京送快递》作者胡安焉的一段采访,非常喜欢,他说:
我在社会经历中,一直以来,都有比较强烈的不适应感,或者说有一种不太好的体验,而写作对我来说,是消化这些体验的一个方法。也是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然后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个深入自己,认识自己,充实自己和完成直接的一个途径。
能够坚持写作的人,往往不是天分最好的人,而是写作对他们的生活有特殊意义的人。
同样的,《赶时间的人》作者王计兵在分享自己漂泊在外,坚持写诗动力的时候,他说:
就为了打发那种无聊的一种心理落差。因为你上学抱着很大的梦想去的,然后等你毕业之后发现你曾经的梦想是全是破灭的,那种感觉非常让人绝望,所以就尝试接近文学。
我就是想用文字记录我们这一代人是如何度过这一生的。
不靠词藻,全靠情感。
《我在北京送快递》挺适合要进入职场的人看的,可以看看真正的社会是啥样,可以吸取一些作者的教训,也能学到一些经验。
「只有在工作强度最大的岗位上,双方才能看清楚彼此是否适合,从而减少因为误解而产生的没合作多久就“分手”的情况」
「我们也各有各的压力,各有各家里不顺心的事,谁也没有余力顾别人。在那种工作场所里,每个人都被生活压榨着,同情心因此透支,然后不知不觉地变得麻木、冷漠。」
「或许由于我的手机配置低,或者网络卡,很多红包我都抢不到,最后总共只抢了十几块,我又发回到群里了,高兴是用钱买不到的。」
「事实证明只要我不在乎自己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不计较付出回报比的话,那么几乎所有客户都很好相处,都懂得对我绽放真心的笑容。这证明了假如没有利害得失,这个世界确实可以变得和谐融洽。」
「你终于领悟到这个世界的结构:这些人都是以你为圆心的圆,他们的半径就是和你的关系。自然了,同样的半径上可能重叠着很多个圆,这不是一组平面的图形,而是你螺旋上升的人生的一个切片。难怪人们羡慕那些头脑简单的人,因为他们的目光不穿过表象,他们的思想不抵达实质。他们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他们认识的每个人都是陌生人。他们把同样的痛苦和快乐经历了无数遍,每一遍都像是初次经历。」
「我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总是惶惶地想向别人证明自己,甚至故意去吃亏,生怕别人怀疑我表里不一。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想讨好所有人的冲动是盲目和徒劳的。每个人都会以己度人,你永远无法让一个不真诚的人相信你的真诚。反之,你根本没必要向一个真诚的人证明你的真诚。」
「我的生活中,无论是工作、生意还是感情方面,都充满了挫折和痛苦。我在一套我不适应的价值系统里寻求肯定,然后不断地失望和失败。当然,我不能把失败的原因都推到外部环境上。只是我也没必要寻求别人的认同。我应该做我喜欢和擅长的事,比如说写作。」
《赶时间的人》里有太多让人感动的诗了,真的会让你觉得生活太苦,诗歌太美。
我放几首我喜欢的,看有没有你也喜欢的?
很形象的写出了外卖员的「来去匆匆」
对很多靠点外卖为生的人来说,外卖员确实就是「菩萨」
道出了多少子女在老家,大人在外打工人的心酸
「下一位」
这种思念之情,短短几句,无比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