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LxM6BQyZOmyP0UBwhS_p_g
那天看了电影,觉得有些懵懵懂懂,打算看看原著,所幸页数不多,大概四十分钟就能全看完(微信读书上有)。
小说和电影的主要情节差不多,故事背景时间做了调整,小说是80年代,电影延后了几年,到了90年代。
受害人死亡方式也不一样,小说里是「柴刀劈了三十来下,才将死者的头劈下来」,「用土堆成的坟堆,坟堆上有一颗人头」;电影里弱化了一些,变成「脖子上被人砍」。
小说里死的人相对电影会更「莫名其妙」一些,但电影你试图去找为什么的时候,好像也能找到些关联,比如小男孩的死可以说因为平常小男孩他们也喜欢朝疯子身上扔石头。
个人感受就是,小说和电影是一种互补关系,有些地方甚至有一种小说可能是简笔画,但电影给它上了色。这里我们小说为主,电影里的素材拿来打辅助。
背景:
作者,余华。1960年生,这个时间背景很重要,因为作者本人是亲身经历了某个时代的。
小说发生的时间是80年代,电影应该改到了90年代。
人物:
小说一开始的幺四婆婆命案现场「目击者」,再加上主角刑警队长马哲,穿着跟马哲一样皮鞋的中年男,基本上就把相关人物带了出来。
对应来自电影版的人物。
第一个死者 – 幺四婆婆:16岁嫁人,18岁丧偶,死时65岁,孤身四十多年,养了二十多年鹅。63 岁的时候领养了一个 35 的男疯子,各种「流言蜚语」显示幺四婆婆把疯子既当儿子也从他身上感受虐的快感(他死去的老公过去也经常家暴她)。
电影里的鞭子暗示。
小说里是「房梁上的一堆很粗的麻绳」,实际上两年后发现它是用来幺四婆婆用来藏钱的道具,抢钱杀人的动机就不成立了。
王宏:
小说里的王宏只是一个年轻的目击证人,「有些孤僻,不太与人交往」,指认他的小男孩眼里的「一个经常去河边的住在河边宿舍楼的,一个很好的大人」,指认了另一个同一时间在河边遛弯的许亮。
而电影里这个王宏是一个搞诗歌的已婚男,跟女工「偷情」,在河边跟女工分手想结束这段不伦恋的时候也被杀了,死法同幺四婆婆一样。相当于是替换掉了小说里的那个老婆刚怀孕的三十五岁男工人。
电影里的王宏(扮演者是莫西子诗)
小说里的第二个死者 – 无名中年男人:
三十五岁,工人,刚结婚不久,老婆怀孕中,「家中的一切摆设都让人觉得像阳光一样新鲜」,最大的特征是死的时候「皮鞋与马哲脚上穿的皮鞋一模一样」,以至于让很多人觉得是杀人犯再向马哲挑衅,这样杀人犯到底是谁就成谜了。
值得一提的是:他老婆面对丈夫的死倒是冷静的可怕,沉浸在过去,絮絮叨叨,让我想起漫长的季节里王响老婆面对儿子的死时候的表现。
第三个死者 – 小男孩:
死亡时间是幺四婆婆死后的第二年,同时疯子也从精神病院放出来了。
死者是发现幺四婆婆尸体并告诉别人的小男孩(看到了尸体,告诉大人,大人都不信,只有同样是孩子的才信了他)。他对案子充满了好奇,也是他指认出了王宏。
小说里小男孩的死法跟其他人一样:「这次被害的是个孩子。马哲只是朝那颗小小的头颅望了一眼就走开了。」
小男孩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大人都不相信他」,包括他父亲在那都觉得他是「胡说八道」,但他又确实说的是「实话」,最后这个说实话的也被杀了。
而电影里小男孩的死就不一样了,是被石头拍脸上打死的。
第四个死者许亮:
小说里的许亮:被王宏指认的,三十五岁。没有结过婚。似乎也没和任何女孩子有过往来。他唯一的嗜好是钓鱼。邻居说他很孤僻,单位的同事却说他很开朗。
从他跟警察的对话中看得出来,他很害怕跟警察打交道,面对问询不是「自证清白」,甚至直接就什么都没做就「主动自首」了(实际上除了第一次出现在现场,后面几次并没有在现场,都是自己臆想的),很明显是过往跟jc打交道的经历,把他「吓坏了」(比如屈打成招?),条件反射式的「不打自招」,明明无罪又无力辩驳,但又接受不了真被当犯人「含冤入狱」,先吃安眠药自杀未遂,后再次自杀成功。
小说里许亮的死亡时间接近小男孩的死亡时间。
电影里的许亮,其他都差不多,职业是理发师,有一个不能被人发现的秘密就是有「异装癖」,按现在说法就是「女装大佬」,但那个时代,这个秘密被「公开」,无异于要人家的名,电影里第二次自杀是给马哲送了面「救死扶伤」的锦旗,然后转脸直接跳楼死在了马哲的车上,有一种报复马哲让人知道了他的秘密的意思。
电影里被搜出来的裙子,高跟鞋,大波浪假发。
最大嫌疑人 – 疯子:
来历不明,三十五岁的时候被幺四婆婆收养,他的施暴行为有很大可能是幺四婆婆的受虐倾向激发而来。
一大特征就是把被许多小石头压在河里的衣服提出来,在水面上摊平,然后又将小石头一块一块压上去,衣服慢慢沉到了水底。
杀了人,捆两天,就放了,精神病院关一阵子就又放了。别人都怕他怕的要死,他跟个没事儿人一样。正常人都得躲远远的。只好死在另一个「疯子」马哲枪下。
电影里画面👆
主角马哲:
刑警队长,1951年生人(当时的年龄也差不多是三十五岁。)
小说里比较明显马哲肯定是个心存正义,为人善良的好警察。第一次来到河边的时候马哲还觉得「这地方真不错」,小男孩死后再来到这里,变成了「那地方叫他心里恶心」。
明明知道疯子是个祸害,但好像谁都拿他没办法,直接对疯子处以「私刑」,一枪给他爆头了。甚至马哲妻子知道后,第一反应是「解脱了」,说明这两年发生的事儿让马哲备受折磨。
原因也好理解👇:
最后为了免除法律责任,在精神病医生的反复提问下,成功「被逼疯」,也成了不用负法律责任的「疯子」。
但电影出于正确性,显然不能这么来,就搞得有些「云里雾里」了,一切都让你自己去猜,去解读。搞不好,你解读的过程就理解了马哲的「发疯」了。
我觉得疯子就是凶手,没啥可说的,比如小说里的证据:
第一起发生时🔝
第二起发生时🔝
第三起发生时🔝
其他片段:
这是一只特立独行的、不随大流的小鹅。
其他配角也很奇怪:
遗失发卡的女孩:看到了幺四婆婆的头颅,吓得落荒而逃,在河边摔倒丢了发卡。发现尸体也没有选择第一时间报警,面对问询说话颠三倒四。
跟许亮一起钓鱼的那个朋友小李:面对警察对许亮的自杀的问询,一脸的不耐烦。甚至还怀疑就是许亮杀的幺四婆婆,还建议警察给他抓了枪毙了他。
最后就是这个三十五岁魔咒:
我是看着看着,发现了小说里这个数字35莫名的突兀起来了……
1,幺四婆婆开始照顾疯子的时候,疯子是35岁。
2,自杀的许亮,35岁。
3,第二个被杀的那个工人。
4,刑警马哲杀疯子的时候也差不多是35岁。
5,演马哲的朱一龙,好家伙也是35岁!
巧不巧?再琢磨下去,我也「疯了」。